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各国有妙招
(2015-10-20 09:07:44)
标签:
国外学生自主意识教育 |
分类: 好文转载 |
2015-10-19 09:35:00
编者按:学校教育的过程,是学习者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养成的过程。在此期间,学习者的人格与品性逐渐形成,独立、思辨、创新能力随之发展。今天,小编带你看看各国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条件,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
自由的课堂氛围孕育思辨意识
在哈佛大学,美国著名行为学家、心理学教授Steven
在美国,课堂中只要举手便可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言论。一堂专为中国访学生开设的“成功者的心理要素”课堂上,每次Steven
这种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同学在课堂中都能被这种开放的气氛带动,胜过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
多元文化并存中做好身份认知
在芬兰,各族群文化被视为特殊的、单独的成分。多元文化教育类似于“凉拌色拉”或“管弦乐队”,大家都对这些文化加以保存、认同与尊重。
在主流文化中,个体文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被接受。所以,芬兰的国际学校首先要保证学生的身份认知,做到多元文化并存。他们认为每一个个体是平等的,是平等共存的,对原有的身份进行支持,对其自身成长有很大益处。
表现在课程建设上,芬兰的语言类课程占有绝对的数量。图尔库国际学校的校长以某一个学年的课程内容为例,对此作了说明,芬兰语、瑞典语占了学年课程的42%,占了很大比例。在芬兰,一个移民孩子的家庭,每个礼拜都有权利进行母语学习。因此,除芬兰语、瑞典语外,现在还保留有约153种民族语言。
集体项目中锻炼组织能力
日本很重视学生体育运动,认为体育不仅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也是很好的自我教育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等良好品质。日本每年举行全国学生体力、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调查。调查结果主要用于评估学生成长。
日本中小学体育运动会都是集体项目,没有个人项目,因此没有个人冠军奖项。诸如应援合战、三色彩球对抗、合力搬运大皮球等体育比赛,多以班级为单位,都是需要全班同学合作完成,借以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日本中小学社团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娱乐,正是西方教育所倡导的第三课程,培养学生集体服务意识、团队奉献精神、领导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
日本中小学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很自然地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显得真切可感。如八尾市北山本小学教育目标是“让大家都有开心笑容”。日本小学生守则也非常具体,与学生生活幸福密切相关,如放学走规定路线、马路上靠右行走等。
阅读与辩论中发展创新意识
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曾说,教育是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存在着希伯来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4所世界一流大学。
以色列的教育重视阅读。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习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显示,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量为64本。在以色列,不论是在咖啡馆还是在机场,不论是开出租的司机还是上班族,他们的手里永远有一本书。
以色列人至今保持着犹太文化的特征——怀疑和争辩。在以色列,“两个犹太人会有3种观点”。在这个国家的各种场合,都能看到人们在进行激烈的集体讨论。
有趣的是,为避免盲目崇拜权威,往往由地位最低或年纪最小的先发言。如此,每个人畅所欲言,头脑风暴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创意,构成了其创新精神的源泉,孕育出创新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