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名校品质进一步提升,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现实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洋思中学一直在默默地探求着,实践着,努力着,学校品质也一直在进步着,提升着,发展着。35年间,洋思中学始终在变与不变中持续实现着学校品质的“传承与超越”。
■刘金玉
名校品质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以更加符合时代、现实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自创办以来,洋思中学就一直在默默地探求着,实践着,努力着,学校品质也一直在进步着,提升着,发展着。35年当中,洋思中学始终在变与不变间,持续实现着学校品质的传承与超越,谱写着一首现代办学变奏曲。
粗一看,洋思变了
1994年,《中国教育报》用一个整版全面报道了洋思中学这只“丑小鸭”嬗变为“白天鹅”的长篇通讯《洋思之路》,使这所曾经偏僻、落后、封闭的农村学校在中国基础教育界一举成名。转眼,20年过去了,洋思怎么样了呢?——“变”了,洋思变了,这是熟知洋思中学的人们的普遍感受。
洋思进城了。2005年,在市政府的统筹下,洋思中学自行投资1.8亿元,使原先坐落于距泰兴城区30公里的洋思中学搬迁到了新城区,成为农村学校“挺进”城区的典型案例。200多名教师一夜之间变成了“城里教师”,态度会变吗?干劲会变吗?质地会变吗?还能不能继续保持老洋思传统?会不会由此导致洋思神话的“覆灭”?
校长换人了。2006年,因年龄原因,超时服役5年的“洋思经验”创始人之一的蔡林森校长光荣退休了,换成了小他20岁的秦培元同志。虽说秦校长跟随蔡校长鞍前马后工作了24年,但其对洋思中学办学品质的精髓能深刻理解与精准践行吗?他有老校长蔡林森的智慧与干劲吗?他能使洋思中学的办学品质保持下去并进一步提升吗?
性质变化了。2011年,洋思中学由公办民助学校回归成纯公办学校,从此失去了过往的许多优势。既然公办了,那如何能够持续保证教师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时间如何保证?洋思还能不能始终保持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领先?能不能进一步保持和擦亮“洋思”这一教育品牌?
细一看,洋思没变
确实,洋思变了,但这“变”是客观情况所致,是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洋思进城,是自身发展所需;校长换人,是自然发展所需;性质变化,是时代发展所需。
世间没有不变的事物,变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但变的背后,却是洋思的“不变”——洋思人用自己的“不变”验证着洋思的品质。
教师干劲没有变。洋思进城了,教师们更加努力了。他们不仅没有丢掉洋思人勤奋、用心、刻苦、朴实、实诚的本色,反而将之做得更足了。他们格外珍惜进城的机会,用洋思人固有的干劲和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泰兴百姓的认可,在城里立下了根。
学校发展没有变。校长换了人,洋思中学的办学品质仍在不断提升。近10年以来,来洋思中学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超过了20万人;洋思中学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因出色的办学品质,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组以《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为题对洋思中学品质提升作了深入报告;“洋思教学模式”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育质量没有变。学校性质变化了,洋思似乎失去了原先的优势,但最终成功突围,顺利转型。在泰兴市教育局历年来的“办学品质综合考核”评定中,洋思中学的教育品质始终是初中一等奖第一名;在省、市、县举行的各种活动中,洋思中学成绩显著,始终处于本地区前列。“洋思”这一品牌被擦得更光亮、更耀眼。
近一看,洋思真变了
三“变”是显性的,三“不变”是隐性的——洋思中学用隐性的“不变”让显性的“变”更富有意义、价值和内涵。当我们走进“新洋思”,真正全身心地深入考察一段时间后,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与“旧洋思”相比,洋思不仅大处变了,细处也变了。
办学理念的内涵变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一直以来坚持的办学理念。“旧洋思”的内涵主要是“差生”能被教好,学业能得到提高。但“新洋思”对此的解释是:不仅“差生”,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让优秀者更优秀、后进者变优秀;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提高上,更表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不仅表现在共性的发展上,更表现在个性的发展上。
课堂教学模式变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之“洋思教学模式”是洋思中学独创的、草根的教学策略。“旧洋思”教学模式的三个教学环节界限分明,执行严格,似乎有点“模式化”。而“新洋思”的教学模式真实、有序、紧张、灵活、简单,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八变”,特别是变“课堂教学”为“课堂教育”,凸显了学科特点、教师特点、课型特点,体现了“学本”、“生本”、“效本”的思想。泰州市录制的《泰州师说》高度评价了新“洋思教学模式”,国家行政学院也专门录制新洋思教学模式,供全国中小学教师学习借鉴。
学校管理方式“变”了。“教书育人承包责任制”是洋思中学取得显著成效的管理保障。“狼性”管理、“硬性管理”、“奖罚”管理是“旧洋思”管理体制的主要表现和重要手段。虽然“新洋思”也沿袭此管理策略,但“狼性”明显减少,一改过去“扣”、“罚”、“逼”的“要我做”,而变成“我要做”、“我必须做”、“我要自觉做”的“人性”管理、“内需”管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责任管理”。
教师发展方式“变”了。“校长引领,教师跟进,严格执行”,是洋思中学以往所采取的教师发展策略。“新洋思”也强调校长的引领,但主要是思想、方向、方法的引领,校长把教师发展权还给了教师自己。学校采取“五微三说”(微课、微课题、微讲座、微设计、微成果;说课、说题、说试卷)、“三个走进”(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问题)、“三全三程”(全员、全科、全课;平时、双休日、寒暑假)等诸多新的校本研修方式,使教师书卷气更浓了,精气神更足了,追求更高了,成长更快了,发展更为自觉了,因而成效更为明显了。
学生发展方式“变”了。“旧洋思”高度重视课堂文化建设,把学生的成长、发展、进步主要放在课堂上,尤其是文化课堂上,切实开展了“三清运动”(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新洋思”则不仅立足课堂,做大做强做足课堂文化这篇大文章,还从发展的高度拓展了学生成长渠道,建立了德育课程、生活课程、社团课程、考试课程,让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自然融合、和谐协调发展;学生评价方式也变了,不仅评价文化学科,也评价音体美等非文化学科,从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素养、品质等多角度进行多元评价、常态化评价。通过多种发展方式,学生发展更全面,更加富有灵气与生机。
深一看,洋思真没变
洋思的变,是在与“旧洋思”的对比中发生的。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洋思之变是建立在洋思中学始终“不变”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些似乎永远的“不变”,才让洋思之变更有内涵,更有质量,更有品质。
教育情怀没有变。洋思人始终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育的座右铭,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对教育总是满怀希望,对学生总是满腔热忱,让每一个学生“走进洋思,成就未来”。
理想信念没有变。“真善美”是人类追求,是教育追求,更是洋思中学的校训。洋思中学始终把“真善美”作为办学的最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教真学生,真教学生”,让学校成为培养“真善美”的殿堂。
服务宗旨没有变。“让每一位家长满意”是洋思中学的服务宗旨,是对家长的庄严承诺。工作中,把每一位家长当作“上帝”,以家长的利益——学生的成长为最大利益,用心、想法服务着每一位家长。
奋斗精神没有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强不息”的“三自”精神,是洋思中学形成品质、发展品质、提升品质的核心与关键。洋思人始终坚持着这些创业精神,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
工作作风没有变。“踏实、扎实、朴实、充实”、“不求形式,只求有效”是洋思中学一贯秉承的工作作风。为了品质提升,洋思中学既注重学习又加强实践,更强化反思,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真抓实干。
远一看,洋思还在变
在学校品质提升的过程中,洋思中学始终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稳而求进、稳而求新、稳而求富。“稳”的实质就是“不变”,就是传承和坚守;而“进”、“新”、“富”的实质则是“变”,是提升、进取和超越,即找到学校品质提升的新突破口。洋思中学正是在变与不变这一发展主旋律中真正实现了学校品质的“传承与超越”。
建立了符合洋思中学未来发展的,更为科学、系统、前瞻性的《学校章程》。全体师生员工按《章程》行事,教书讲规矩,育人不任性,“依程治校,依程治教”成为学校管理的新常态。
发展了教书育人责任制,特别是责任共担机制、压力传递机制。全校形成了既竞争向上又和谐互助的校园文化,教师们各自在教书育人职责的履行中勇于担当,不断进取,高效发展。
创新了教师成长新路径,特别是构建数字化发展背景下的教师成长新模式。教师在新模式引领下,成长更自由、更自觉、更幸福;“洋思教学模式”的课堂更科学、更灵动、更高效。
构建了一个满足学生多元而富有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三级课程的实施下,共性品质得到充分培养,个性化的发展更为充分、健康、有益。
开辟了多个着眼学生能力培养的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走进基地,积极实践,其责任意识、劳动观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应用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作者系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