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进校园,宜导不宜堵
(2012-03-15 14:33:58)
标签:
中小学生
手机使用
管理
教育
|
分类:
好文转载
|
|
|
|
■蔡伟
近日,河南省某县级中学学生因带手机上学遭到劝退一事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手机等电子产品是否该进入中小学校园的讨论。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规定。比如,在英国,手机是不允许带入中小学课堂的。中国大陆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多数教育工作者拒斥手机进校园。他们认为,手机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导致学生网络游戏的盛行,增强作弊的风险,加大学生早恋的几率,加大攀比心理,影响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等。因此,他们视手机为洪水猛兽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手机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面对手机进学校进课堂,我们是否除了没收就只有劝退呢?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通讯功能,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功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便利,例如最常见的查单词、背单词、练听力、浏览网页、看电子书等。而且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丰富的移动学习平台被开发出来供学生使用。有的手机相当于一台微型电脑,因为其便利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使其对于学生而言,功用和价值无可替代。当然,需承认,目前针对中小学生设计的学习平台或软件还比较少,手机供学生学习的功能还不是特别明显。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拒斥手机进校的理由。手机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它之所以在某些学校成为一个问题,与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合理引导的缺失分不开。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却以没收手机甚至劝退学生作为教育的手段,实在有点本末倒置。
伴随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传统的学习及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需要。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手机、pad等电子产品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将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因此,对于手机进校园,宜导不宜堵。学校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借助手机的学习功能来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的学习能力。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手机使用规范,包括手机使用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等。特别强调手机的使用道德,在公共场合不大声打电话、在会议室、图书馆和剧院等需要安静的场所关闭手机铃声。学校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场所,要从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学会“道德”地使用手机。其次,学校应引进较成熟的移动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手机学习的途径和资源,让学生通过手机获取有用的信息,利用手机辅助学习,使手机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此外,教师本人要学会通过手机发现问题,为学生使用手机指点路径,作出表率。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