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都集中在大众传播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则仍处于起步或萌芽状态,甚至尚未开始。我国学者对媒介素养课题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应该说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更滞后,有关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文献偏少。据笔者的调查研究,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在很多省市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得到各级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传统教育体制的保守性,对大众文化价值的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因为媒介教育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性等。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本身对于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今天,广大中小学教师身处一个全方位传播、多媒体介质、流动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时代。如今的社会状况,已经与上世纪初的媒介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已迅速成为主导传播媒介,视觉、电子和数字媒介及传播技术成为了学校和教师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素养内容。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着教师接受信息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媒介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实,媒介素养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而我们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均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可有可无,不需组织任何培训,教师可无师自通。事实上,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而且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技能,因为媒介素养本身就是教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教师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需。
再次,实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缺乏专业师资,缺乏相应的课程设置和配套的培训教材。在我国,一般只有传媒专业院系才拥有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也只有少数专业院系才开设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尽管市面上可以买到媒介素养教育普及教材,但真正适合培训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教材凤毛麟角。缺乏专业师资,缺乏相应的课程设置和配套的培训教材,严重制约了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四、克服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直面中小学教师媒介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克服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把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真正重视起来,把此项工作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专项经费拨付、培训计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逐一抓严抓实。笔者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考虑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教师研修此门课程的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对于没有修此门课程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国外许多国家,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是采用正规与非正规两种途径,培训教师的教育者对媒介素养教师主要采取提供咨询、工作室、指导、合作,研讨班等形式进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定期与不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开设专题讲座、论坛,也可安排教师自学。学校还可组织力量开发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校本教材,使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呼唤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它要求教师能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加工、处理教学信息、进行辅助教学;能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开展课题研究;能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能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学科教研组和群体协作网络互动平台;能利用BLOG(博客)构建教学教研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教研。
再次,加大媒体与社会机构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力度。教师获取信息离不开媒介,即使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和引导,所以媒体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批判来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媒介素养。媒体可以通过出版专门的书籍、杂志和制作媒介素养教育的节目来满足教师接受教育的需要。
媒体机构还要引导教师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传统媒介及新媒介的制作流程,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增强对媒体教育功能的认识,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综合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影响和促进媒介维护信息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复次,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设计和开发支持平台。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平台本身就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既方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资源获取、交流,也能对教师培训过程和效果进行动态的跟踪与评价。复旦大学主持的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中华传媒学术网等开设了媒介知识及媒介素养知识普及栏目,还提供有丰富的案例等影像资料,教师可以从此类网站获取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
最后,从根本而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积极参与而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实践中要自觉主动加深对不同媒介特点的认识,逐步培养自我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不断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能力。教师职业决定了与普通受众角色不同,教师要通过各种路径积极修炼自己处理信息能力,力争成为积极的知识建构的参与者;要借助各种媒介引进新信息、新观点和新问题;要引领与指导学生筛选、过滤媒介信息,鼓励学生对媒介质疑问难。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讨论为主要形式来和学生一起分析一种特定的媒介文体,如报纸上的文章、照片、电影镜头等。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品味仲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研究、欣赏媒体的“平等中的首席”。
参考文献(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