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职称晋级资料8
(2011-10-09 20:22:34)
标签:
教师专业职称晋级资料教育 |
分类: 专业学习 |
351 |
2 |
多选 |
问题解决的特点是(ABC)。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唯一性 |
352 |
2 |
多选 |
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掌握以下原则(
ABCD A、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B、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 C、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 D、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
353 |
2 |
多选 |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变化有(BCD ) A、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 D、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
354 |
2 |
多选 |
课程实施评价需要注意的有( A、抓重点,重实效 |
355 |
2 |
多选 |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的功能和任务有了新的内涵(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学校将拥有更大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权力 D、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对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 |
356 |
2 |
多选 |
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A、学校领导班子 |
357 |
2 |
多选 |
一般来说,学校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
BD A、对教师的管理 |
358 |
2 |
多选 |
考试改革的理念和工作思路表现在( A、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C、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
359 |
2 |
多选 |
学生的发展包括(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一般性发展目标 |
360 |
2 |
多选 |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要做到(
ABC A、加强对考试命题内容的管理 C、加强对考试组织实施的管理 |
361 |
2 |
多选 |
在升学考试命题管理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A、部分联系实际的试题内容过于成人化,不适合学生作答 B、开放题设计还不够成熟C、一些繁难试题仍然出现 D、有些素材选择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
362 |
2 |
多选 |
加强对考试组织实施的管理的做法有( A、加强对校长.老师的培训,掌握评价与考试的基本方法 B、向全社会宣传升学考试改革 C、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转变传统考试评价观 D、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考试改革工作的检查 |
363 |
2 |
多选 |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表现在( A、我国教师数量基本满足 C、许多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D、许多中小学的教师学历基本达标,教育质量有了应有的保证 |
364 |
2 |
多选 |
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我们认为(ABCD ) A、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出现 B、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课程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C、用改革的思路建设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D、从管理体制上根本杜绝“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 |
365 |
2 |
多选 |
在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过程中,我们吸取的历史教训有( A、整个变革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实践依据 B、整个变革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 C、要摒弃“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方式 |
366 |
2 |
多选 |
对于三级课程的理解,我们认为(
ABCD A、是一个管理概念 C、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 D、分别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 |
367 |
2 |
多选 |
国家课程(BCD ) A、是国务院规定的统一课程 C、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 D、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368 |
2 |
多选 |
地方课程( A、由省级教育部门开发的课程 C、能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 |
369 |
2 |
多选 |
校本课程(ABD ) A、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B、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C、必须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同 D、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370 |
2 |
多选 |
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 A、国家课程 |
371 |
2 |
多选 |
国家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职责有( A、宏观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C、确定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D、监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整体运行质量 |
372 |
2 |
多选 |
地方课程管理的主要职责有( ABC A、负责对全省中小学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监控 B、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C、制定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性意见 D、制定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
373 |
2 |
多选 |
校本课程管理的主要职责有( A、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 B、对本校的所有课程实施管理 C、选用经国家一级审定或省一级审查获得通过的教材 D、制定本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
374 |
2 |
多选 |
对课、学科、课程三个概念,我们的理解是( A、课.学科只是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 B、课程就是课和学科C、课程要落实到实处,确实离不开课或学科等形式 |
375 |
2 |
多选 |
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的关系是(
ABCD A、活动课与必修课.选修课本身不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 B、三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C、三者无法并列构成课程的整体结构 D、不能把三者作为学校整体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 |
376 |
2 |
多选 |
活动课与活动课程、活动之间的关系是( A、设置活动课的本意,是希望能体现活动课程的理念 B、看得见的活动就是活动课程 C、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密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设置这样的活动课才有意义 D、为了学校的活动而开设活动课 |
377 |
2 |
多选 |
关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我们的认识是(
ABC A、无论是选修课还是活动课要成为校本课程,必须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决策 B、必须确立课程的意义或价值 C、选修课的起点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D、可上可不上 |
378 |
2 |
多选 |
要真正全面准确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就需要( BCD) A、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B、依赖于校长和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C、依赖于校长和教师对于整个学校课程价值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D、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不断增强 |
379 |
2 |
多选 |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 ACD ) A、多样化 B、标准化 C、选择性 D、高质量 |
380 |
2 |
多选 |
国家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ABCD A、教材编写核准制度和教材审查制度 B、教材供应制度和教材选用制度C、教材试验制度和教材评价制度 D、教材出版和发行制度 |
381 |
2 |
多选 |
教材审定制的内容有( ABC A、编写立项和核准 B、初审和试验 C、审定 D、评价 |
382 |
2 |
多选 |
教材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为了确保教材的( BD ) A、标准化 B、高质量 C、统一化 D、多样化 |
383 |
2 |
多选 |
下面哪些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ABD ) A、知识技能经验 C、时间场地设备
|
384 |
2 |
多选 |
下面哪些课程资源既包含课程的要素来源又包含课程的实施条件 (ABCD) A、互联网 |
385 |
2 |
多选 |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从空间上可分为( ABD )三类。 A、学校资源
B、 家庭资源 |
386 |
2 |
多选 |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ABCDE )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
387 |
2 |
多选 |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判断下面哪些是乡土资源( ABCD ) A、乡土地理 |
388 |
2 |
多选 |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包括( ABD ) A、国家课程
|
389 |
2 |
多选 |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哪些表述正确的是( BCD ) A、可以摆脱教科书了 C、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
390 |
2 |
多选 |
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写应注意( ABD ) A、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
B、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
391 |
2 |
多选 |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 分发挥( BCD A、学科专家 |
392 |
2 |
多选 |
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班级课堂成为实施课程的最主要条件,但许多中小学还缺少( ABCD )等。 A、实验室 |
393 |
2 |
多选 |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有(
ABCDE A、课堂教学 D、劳动与技术教育 |
394 |
2 |
多选 |
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ACD
A、课程适应性差 C、造成大量有价值课程资源的闲置、浪费 |
395 |
2 |
多选 |
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ABCD ) A、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C、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
396 |
2 |
多选 |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体现(AC A、民主参与 |
397 |
2 |
多选 |
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要注意的原则是( CD ) A、主导性原则 |
398 |
2 |
多选 |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讲,至少要经过下列(BCD )筛子的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A、教育理论 |
399 |
2 |
多选 |
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常用的方法有(ABCD) A、工作日志 |
400 |
2 |
多选 |
掌握学生( ABC )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与材料,是各门功课选材的必要依据。 A、现有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