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的人生追求(儒道佛漫谈之三)

(2008-08-15 10:08:14)
标签:

治理天下

人生价值观

道德修养

理想人格

儒家

内圣外王

入世

超越

分类: 佛学与修行

   人生观简要来说包括人生追求、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三方面,在这里,笔者试从这三方面对儒家的人生追求作简要阐述。 “道德”二字内含深刻,我们平常所谓“道德”实际上只强调了“德”的一面;按照我的理解,“道”类道家之“道”,从主体而言,是合道之智慧。韩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实际上,今人忘了“传道”的本意了。

 

    儒家关注的主题是治理国家、治理天下。其人生价值观、修养论、理想人格也均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由于儒家以治理国家、治理天下为己任,所以其人生价值观表现出鲜明的入世特征。这一点,与道家偏重于心灵的自在逍遥,佛教注重人生、心灵的解脱所表现的出世特征成为鲜明对照。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庄子“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也清楚地表明了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作是儒家人生理想的恢宏表达。

    在人生修养上,儒家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也是围绕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主题。“仁”和“礼”是儒家关于个人道德修养最关键的两个范畴。所谓“仁”是一种仁爱之心,所谓“礼”是遵守相应的道德伦理规范。孔子“仁”的观念实际上是对周代礼乐文化的提炼和升华,也就是说,“仁”的道德情感是为了让人们对“礼”的遵守成为内在自觉的认识和情感。“仁”和“礼”之道德情感、道德规范本质上是为治理国家、治理天下服务的。只有人们自觉遵守相应的礼法规范,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当然,在古代社会,受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结构影响,其维护的社会秩序带有鲜明的等级特征。

    在理想人格方面,儒家理想人格可以用“内圣外王”来简要概括,所谓“内圣”是指人的道德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仁民爱物”的境界,也是通过遵守礼法规范最终达到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所谓“外王”是指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智慧和实践。“内圣外王”主要是对于治理天下的圣王而言,在《易传》中,儒家也称之为“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是对儒家圣人智慧的很好表达。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圣王,但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却是对儒家文化主体的共同要求,贤者、君子不仅要在内在道德修养上向圣人看齐,在外在事业追求上,也应该为治理好社会国家尽好自己的本分。

    儒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儒家思想同时也具有自身的超越精神。所不同的是,其超越精神同样是围绕治理天下的主题展开的,在儒家看来,个人的精神超越不能脱离治理国家的社会实践,“极高明而道中庸”,超越的精神境界是“高而明”的,但终究应落实于现实的“中道”实践当中;同时,儒家的精神超越走的往往是“下学而上达”超越路线,是通过具体的学习实现超越,是在现实人生的际遇中实现超越。其超越始终背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想这也是道家嫌其“累”而诟病之的缘由吧。

    先秦有“诸子百家”之称,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文化格局。儒家的超越精神一方面受到道家心灵超越、佛教精神解脱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儒家又同道家有共同的思想源头,按照成中英先生的说法,“儒道两家乃源出于同一宇宙经验”。所以,其超越精神是其来有自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