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在底下鼓噪,却不敢上节目的原因,说得都貌似有理,其实真做道题,哪怕你手里攥着本对数表,照样铁定丢人(哦好像某人上节目访谈当场算错还错到了天边,已经把脸丢干净了)。
还有人贴出了华罗庚的文章,恕我直言,他文章中提出的方法只解决少许特殊案例,却并不解决该节目中的任何问题(欢迎大家使用其方法自行计算),贴该文章是【诉诸权威】手法,本质是没有看懂。记住:并不因为你转了篇华罗庚的文章,就成了“华罗庚门徒”了 ,那是妄想症,得治。
一开始的指控是“速算很容易”,后来发现这些“科普”都不太靠谱,压根算不出来, 指控就变成“这是骗局”啦?太丢人了。发现靠自己智力搞不懂,就说是“骗局”,这种态度不对。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看见结果,去倒推测试者是如何计算的,可能有很多种方法能够得到这个结果,所以本人的推测只是可能性的一种。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通过训练,测试者在脑中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对这类问题的计算组件(人的计算、记忆、逻辑推理本质都是神经的互联方式构成某种结构)。通常情况下,人们经过的普通的教育训练能够在脑中形成能够得出单位(或双位)加减乘算式结果的神经结构,其效果是你可以一眼看出这类算题的结果而不需要计算,然后运用该结构去计算复杂的算术问题。假如某人能够训练出实现更加复杂的计算功能的神经结构,那么他自然能够算得更快。这很有趣,但我认为是可以理解,也是现实的。
其实类似的现象我们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发现,比如围棋需要的计算量很大,可以视为一类特殊算题,普通人可以算上五六步,而职业高手却可以在局部计算三五十步,并弈出该局部的最优着法。具体到底怎么算的?你问高手,高手未必能说得清楚(如果能说清,围棋的算法就不会那么难编了)。可能就是感觉下这里好。这同样也是训练的结果,可能某些局部的计算已经在对方的大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块。节目中那个通过斑点找狗的人,其脑中的识别算法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