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简介系列
(2011-06-09 10:39:43)
标签:
杂谈 |
主要对没读过博士的朋友简单介绍下
看到禹晋永的某新闻,明早就写几条和大家扯扯怎么分辨学者的头衔。
学术界简介系列1:这系列主要是看到禹晋永、唐骏系列新闻后一直想写。今天就发出来,同时祝福高考生吧。我就一个建议,考分高,对生物又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就不要选生物了,生物二十年来都被严重高估了,吸收了很多优秀学生,但他们毕业后难找工作。
学术界简介系列2:【本科】中国重点高校里本科生质量很高,比发达国家的本科生要厉害很多,这主要是国内教育资源的争夺比较严酷造成的。至于教师,反过来。现在去海外或国外读本科的人逐渐增多,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强,那是好选择。国内无用课程太多,当然,这些无用课程关系一大堆人的饭碗。
学术界简介系列3:【博士生】硕士大多相当于两三年在学校的职业培训,中外皆然,不多提。区别在博士教育。个人建议若要读博士,去海外名校(排名美国前100,或世界前300的,都可接受)。尽量别在国内读。国内找一个称职的导师如同中奖,风险比较大,很多博士只能自己导自己,有些还要导博士生导师。
学术界简介系列4:【博士】网上看到博士头衔发言,大家不要怕,该质疑还是质疑。海外拿博士并不难,中等智力,对学术有足够的努力,就够了。国内拿博士难不难,很多时候和学术关系不大。博士学位只代表持有人在相关专业的某个细分方向具备前沿知识和研究的能力,并掌握整个专业的基础常识。
学术界简介系列5:【教授】看到教授也不用怕。除掉极少数天才,海外教授一般分两类,一类是牛人,能领导整个相关领域的前沿或做出创新,另一类是论文制造者,跟随热点,用小想法制造论文。至于国内教授,名校的中青年教授水平一般还可以。教授和博士一样,专业小方向以外的东西和常人差距不大。
学术界简介系列6:【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大家最陌生。一般分为三类,一种是访问学生(visiting
student),第二种是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research
associate),第三种是访问教授(research
scientist)。访问学者的水平差异幅度最大,水平很烂的人,只要自己或第三方掏钱,也可以在名校做访问学者。
学术界简介系列7:【水平】怎么衡量学者或学生的水平?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国内大多数学术刊物,包括核心期刊,垃圾为主。只有寥寥几本还可以看得过去。所以国内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对方水平时不用看。中国某些院士的学术水平还不及普通海外留学博士生。
(补充一下,对国内一些特别老的学者不适用,时代原因,大家懂的。)
学术界简介系列8:【实业界】学者的对社会和前沿的熟悉上往往不及相同行业的实业界,研究计算机的往往不比做IT的更懂,研究法律的往往不比做律师的更懂。它们的区别在于方向的区别,学者是研究和探讨,业界是应用。
学术界简介系列9:【讨论】所谓学术,不外乎几点:一是知识,二是逻辑,三是实验。学术界有跨小领域审稿的现象,有时审稿人对你的研究懂得不多,但是他能审稿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质疑,靠的是逻辑。作为网民,和学者辩论或讨论时,知识现在能搜索,获取容易,不用发怵,只要你遵循逻辑,一样有声有色。
学术界简介系列10:【忽悠1】搞学术的人的优势是,在自己专业忽悠普通人非常容易,每个专业都是。所以在学术界,作假是非常严重的事。能力和责任对等。普通人怎么判别学者忽悠?——作品中偶然出错无可避免,但对得出结论的关键逻辑要点处谎话连篇,发现一次以后就不能再信,因为你要发现很不容易。
学术界简介系列11:【忽悠2】第二个要点是更多地看学者之间的争论文章,看完整,能忽悠普通人的细节逃不过专业的争论。第三个要点是,如果你看到著名学者写了一篇晦涩不明的文章给大家读,怎么也读不懂,甚至发现对方连中文也不通顺。别自卑,因为他往往是在忽悠你。好文都是易读、漂亮、逻辑清晰的。
学术界简介系列12:【忽悠3】补遗。以上都是通常情况,有特例。比如有些学者非常知名,著作很多,只是确实英文不好,发不出国际刊物。比如搞哲学的,他们就是玩思维,晦涩难懂时并不奇怪。有些专业对论文数量要求比较特殊,质量要求极高,比如数学的理论方向。
学术界简介系列13:【野鸡大学】有些大学是文凭工厂,不仅是西太平洋。很多用于第三世界富人、权贵镀金的欧洲、澳洲、新西兰大学都是。国内大学委培,官员培训等同样发文凭。有时它们还不及野鸡大学,后者起码制造一个文凭不需要那么多成本,比如装模作样的考试或是秘书代写论文什么的。
学术界简介系列14:【民科】不要相信一个拿不到学位和名校教职的人有惊天动地的发现。这种天才的几率远远小于你中六合彩。或者准确的说,对任何“惊人的学术发现”都不要轻易相信,如果不是诈骗,那么往往是由于研究者自己智力不足,无法理解,而感到“惊人”。
学术界简介系列15:【收买】社会类学者的利益有时基于权力,有时基于商业组织,会有偏向。但要记住几点:1.全世界学术圈盘子太大,作为整体是无法被收买的。2.权比钱,对学者的影响力大得多。学者的生命不在于钱,而在于社会地位、材料来源,所以主要要警惕权力。3.别神话学者对政府决策和普通人的影响
学术界简介系列16:【总结】对网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大家面对对手一系列头衔不要自卑。尤其是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扁平化的时代,知识不再是贵族和知识分子垄断的玩物,获取相对容易(我有做网站把它变得更容易的想法),你只要严格遵循逻辑和材料进行辩论,就无需低任何人一等。
前一篇:旧文:杨佳背后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