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邮票上的“念圆”、“廿圆”和“贰拾圆”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邮票上的文字用法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代表着一个国家最标准的语言文字。关于面值的标注,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邮票多以分和元(圆)为单位,例如1元可标注为“1元”,也可标注为“100分”。在民国时期(1911-1949)的邮票上,面值标注单位以分、角和圆为主。但是民国邮票中20元面值的标注比较特殊,共有三种形式:念圆、廿圆和贰拾圆。

图1
图5
1.念圆
从1939年3月,民普16
香港中华二版(实心)孙中山像20元(图1)邮票开始,民国普通邮票20元多以“念圆”标注;民国纪念邮票有三套民纪16
平等新约纪念邮票(图2)、民纪17 林故主席纪念邮票(图3)、民纪18
蒋主席就职纪念邮票中20元(图4)使用“念圆”标注;最后使用“念圆”的民国邮票是1948年10月发行的民普48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金圆”改值邮票(图5,在此套邮票中福州加盖票甚至有加盖“念萬圆”面值,见图6)。

图2

图3
图4

图6
“念圆”究竟是多少元?通过对照邮票目录,发现念圆就是20元。为什么20元不写作贰拾圆、廿圆呢?“廿”字古之便有,意为“二十并也,古文省多”,是两个“十”字并列在一起,古代为了书写方便,写成“廿”字。“廿”字古代仍读“二十”,但在宋代逐渐转音。在我国方言中,使用“廿”字最多的是粤语、闽语和吴语,其中吴语“廿”读“niàn念”,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廿”字通语,直到现代。“廿”字的大写字正是“念”字,现在在江、浙、沪地区,仍习惯使用“廿”和“念”来读、数数字“二十”,因此念圆就是廿圆、贰拾圆。
为什么“念”用在民国的邮票上?民国早期邮票,由于面值较低,最高只有拾圆。到1939年3月,才发行了最高20元的邮票,为了与低面值邮票在邮票版式、面值用字数等协调统一,邮票设计者则使用20在吴语方言中的“niàn”字,由于当时习惯使用汉字大写数字,所以将“念”字用在邮票上,使用邮票对称、均衡、美观。
2.廿圆
在民国邮票中,使用“廿圆”来表示20元的邮票很少,只出现在两套邮票中。一是1914年-1919年发行的民普7
北京一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中二十元票(图7),二是1944年12月发行的民纪14
中国国民党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中二十元票(图8)。

图7
图8
“廿”字是“念”的小写字,代表数字20。这样用的原因,同样是在这两套邮票中最高面值就是20元,为了邮票整体对称、均衡、美观,使用了“廿圆”。
3.贰拾圆
除了上述使用“念圆”和“廿圆”邮票外,其余面值20元邮票则全部标注为“贰拾圆”。这主要是因为,20元面值票只是其中面值最低的或是中间面值,为了与高面值标注对应上,则使用“贰拾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