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编辑与标题写作》

(2011-02-07 10:31:40)
标签:

杂谈

 读戴定国最近出版的《新闻编辑与标题写作》一书,感觉很特殊。戴定国是我所敬重的辅大学长,和我虽属不同报社但同样编过头版,我们曾在同一个研究群做研究,还曾同在辅大教「新闻编辑」;他写这本书,运用框架理论观点,分析编辑如何选择和重组新闻主题、情节、用语,和我的思路一致,他在书中引用我十四篇文章,并做回应,彷佛在和我对话。

我读著读著,忽然接到《新闻学研究》邀约,要我为这本书撰写书评书介。我没写过书评,不知如何下笔,折腾了一个多礼拜,勉强写出以下这篇文字,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我替读者做的导读,以及我与作者的再对话。

..........................................................................................................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权移交中共,台湾主要报纸都用头版头条报导。联合报标题说:「香港易帜,主权回归中国」、「结束英国155年殖民统治」;中国时报写道:「香港回归」、「解放军进驻、特区政府成立」;自由时报强调「香港易主、风光难在?红军进驻、命运难卜!」;台湾日报则标出「香江整日下雨、港人点滴心头」。

短短两行标题,挑选不同情节(「结束殖民统治」或「香江整日下雨」)、使用不同词汇(「回归」或「易主」)、采取不同笔法(叙述「解放军进驻」的现况或推测「命运难卜」的未来),建构出各异其趣的新闻真实,也反出映「四家报社各自的立场,以及……编辑个人的认知结构,亦即知识、情感、民族等认同的框架」(页176)。

这是戴定国《新闻编辑与标题写作》一书中数百个标题实例之一。戴定国是具有二十年编报经验的现职编辑,又曾在研究所受过传播理论训练,他在本书中,尝试运用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分析报纸编辑如何选择新闻的主题、情节、用语,重组成新闻标题,同时分析编辑制题过程中,如何与记者、主管互动,如何考量社会效应和法律、人情问题。他大量引述报社内部对话和文件,以流畅文笔阐述所见所思,犹如人类学者的参与观察报告,带领读者走进新闻室,与编辑一起体验标题写作和真实建构的复杂情境、动态过程。

首先,作者藉由揭露报社内部对话,让我们看到编辑决策——从是否刊登、做大做小到用字遣词——选项繁多、判准模糊的复杂性。

例如:八十多岁的柯姓病患,接受总统女婿赵建铭动腰椎手术,出院後一个月,去照胃镜时死亡,家属控诉赵建铭医疗疏失。作者所属报社以「病家控医死人,赵建铭:身份特殊被咬」为题,用四版头条地位独家报导;报社内部就有人不敢苟同,质疑「『指控新闻常有』,有做大、有做小、有不登,标准何在?」、「编辑通常不具医学专业……不知掌握了什么令人信服的要素,支持四版编辑做头条?」、「如果医师不是赵建铭……会有什么不同的处理?」、「四版不是没有更好的新闻,例如放在版面下方的『真调会新释宪,将开辩论庭』的新闻……也许是更佳的选择。」(页154-156)

又如:一位地方版编辑用「龟毛」二字做题,中年的编辑主管不以为然,认为「龟毛」看起来不雅,甚至猥亵,而且对於不懂台语的读者来说是一种阅读障碍;但年纪较轻的编辑认为「龟毛」早就是通行的俚语,双方相持不下。编辑主管於是徵询《台语辞典》作者杨青矗意见,杨认为「龟毛」的确不雅,主管据此下令禁用「龟毛」。(页251-253)

其次,作者大量援引报社新闻原稿、标题草稿,说明编辑撰写标题、修改标题时的种种考量,让读者了解标题如何制作、真实如何建构。

例如:一九九四年世界禁菸日,记者报导时,在导言中强调「卫生署与三大医学会将在今天正式发表台湾首份『拒菸宣言』,希望尽速在今年完成『菸害防治法』」,在第二段指出:「……卫生署表示……近年来青少年吸菸率节节上升,已达百分之十六,吸菸者年龄逐年下降,戒菸班已出现九岁的学童。」记者的写法,偏重官方行动和统计资料,但编辑认为这不足以震撼人心,因此,主标题不标导言强调的官方行动,转而挑选第二段最後一句话『戒菸班已出现九岁的学童』,改写成『当戒菸班出现九岁的孩子』的主题,以这个具有震撼力的点吸引读者,进而引导读者了解官方行动和菸害之烈。

第三,作者也关注编辑与情境的互动,探讨网路科技推陈出新之际,编辑角色的微妙变化。

作者认为:「在网路如此发达的时代,编辑早已可以扮演半个记者角色,只要有好奇心、怀疑心,随时上网查询,疑问可以迎刃而解」(页80),有时还能纠正记者的错误。例如:某位记者报导北市工程包商将「老树」挖起放在路边,以致有十多年的树龄的「老树」即将枯死,记者为此写特稿批评政府护树不力,但编辑透过网路查阅北市「老树保护自治条例」,发现树龄五十年以上才算老树,记者所称的「老树」不在保护之列,特稿的批评缺乏立论基础,根本不宜刊登(页81-83)。

此外,本书还分析台湾与美国编辑角色定位的差异(页6-10),比较编采合一和编采分离制度下编辑工作形态的异同(页10-15),同时检讨媒体竞争加剧後,报纸打破业务和编采界线,走向「业采合一」的现况(页56-63);并且探讨「跑马式新闻」(页156-159)、「大台北主义」(页164-167)等等编辑现象。

这样的著作,和传统新闻编辑教科书大异其趣。传统教科书将编辑视为被动的资讯加工者,忽略情境,只谈「对一份稿子校正、琢磨、润色的艺术」(注1);本书则将编辑视为新闻真实的主动建构者,重视情境,分析编辑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如何筛选、重组讯息,写成标题、赋予意义。这样的论述,远比传统教科书更能贴近编辑工作实况,更能帮助读者从局内人的角度,认识编报实务、理解新闻建构。

不过,尽管本书在揭露编辑实况、展现局内人观点方面成绩斐然,但在作者揭示的发掘编辑「理念、知识与学术的成分」(页1)、「帮助新闻系学生以及对报社编辑工作有兴趣的人,有实际范例可参考,快速入手」(页3)两方面,还有未臻完善之处。

第一,本书虽以框架理论做为论述基础,但未将框架理论用於第五章「如何制作新闻标题」和第六章「标题制作实例探讨」的实务分析中,形成理论与实务并列、却未能相辅相成的现象,殊为可惜。

第二,作者揭示了许多制题要领(如「主标题的字数宜在十二字以内」,页205),但很少讨论这些要领的理论基础(如「为何不宜超过十二字?」),读者只能从中了解当前台湾编辑界的常规,却难以发掘常规背後「知识和学术的成分」。

第三,作者在第六章「标题制作实例探讨」中,一口气用三十节、三四四页篇幅、数百个实例阐述标题写作原则,尽管内容丰富,让读者「有实际范例可参考」,但篇幅太长、原则太多、实例太杂,且各节强调的原则略有重复,读来有些杂乱,「新闻系学生以及对报社编辑工作有兴趣的人」恐怕不易吸收。

无论如何,本书以丰富的实例、局内人的观点,帮助我们了解「不仅对一般大众,即使对新闻学界和实务界而言……轮廓依然很模糊」(页1)的报社编辑工作实况,以及新闻真实建构内幕,单单这点,就价值非凡。未来的研究者似可在本书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理论与实务、探索编辑文本背後的「理念、知识与学术的成分」,发展更简明、更实用的新闻编辑分析架构和实践策略。

注释:
1.引自Baskette, F. K., Sissoss, J. Z. & Brooks, B. S.著,薛心熔译(1987)。《现代新闻编辑学》,页23。台北:中央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