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勤于钻研,独立思考——名师李先利给我的启迪【宁波参

(2009-07-25 23:06:51)
标签:

教育

勤于钻研,独立思考——名师李先利给我的启迪【宁波参赛启示之二】

 

在前面已经写过了: 2009-7-8我和我校的市学科带头人李先利老师代表武汉二中来到宁波,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全国中语会“创新杯”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暨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实验”课题第三界年会。

711,我的参赛课已经上完了,现场发挥不错,小有一点轰动效应。就等着12日的闭幕式上公布教赛结果了。估计就算最坏的结果也应该得个二等奖。所以感觉一身轻松。晚上,我就和李先利老师乘车去观赏宁波的市区景色。

宁波的市政建设的确是全国一流的。天一广场让人叹为观止:谁能想到将步行街与人工河流结合在一起呢?宁波的这个广场就出色将商业与休闲,繁华与宁静,购物与散步,巧妙地统一在一起。梯田形的方场,小孩情不自禁地奔跑,沿河的游人或坐或伫,心旷神怡。喷泉彩灯,给人如在公园的幻觉,完全不像是置身于两边繁丽的商业楼林之中。武汉、深圳等大城市的同类街区繁华过剩,却无法让人获得身心松弛、心情闲适的愉悦感。

万达广场是一个封闭的巨型集市,商店星罗,繁而不闹,凉爽宜人。

我和李老师随走随坐。一边聊起了这两天听的参赛课。李老师评价各个选手的课,往往能够一语中的,发人深思。就像开幕式上全国中语会的理事长苏立康教授评示范课一样独到、精准。

1、青年教师不能满足于良好的亲和力与教学的流畅完美;而要开始大力追求教学的厚度。

在评价几个青年教师的课时,李老师高度赞扬了上示范课的张全民等几位老师,因为,这些教师一上课就可以看出他们读书多,钻研深厚,课堂上流动着一种心智的交融,和对学生的感召力,弥漫着一种美与写作、感悟的快乐。这都不是简单笑脸、轻柔的话语、廉价的表扬、煽情的表演所能得到的;靠的是教师深厚的学养,深入的钻研,全身心的热爱。这都要勤于读书,勤于写作,勤于思考才能酿成的个性化教学。有一个青年教师的课结合了宁波的方言来教学生使作文语言生动,处理很符合学生实际,很会和学生说笑话,课程也完美。让人感到颇有交流才能。但李老师一眼看出,该老师的课只是形式的活泼,整节课含金量很少,像糖精水一样,口感好,却无多少营养价值。老师的挖掘功底还不够,学养不足。

我同时也想起了青年特级教师王君的一句话,“很多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一课扬名后,却没有钻研教学艺术的热情,最终,泯然众人矣,可谓起于赛课,又止于赛课”,据她的博客文章中透露,几年前,她首次和李镇西一起到天津参加全国阅读教学大赛,赛后感觉很成功,结果都只屈居二等奖。失望与不平,化作了发奋的动力……现在,两人都独领风骚,著述颇丰,是全国赫赫有名教育大师。而当年获得一等奖的教师(包括每年全国不少的得一等奖的),而今安在??这对于中青年教师是很好的警示。

2、作文教学只有教师本人研究透彻了,才能够发掘出有可操作性的高效率的教学窍门。

有一节比较扎实的作文修改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也获得了一等奖。李老师也认同该教师的处理细致,如,让学生逐步发现两篇作文的运用事例的失误,细心教学生修改;还有良好的方法指导。随后,李老师指出了她的不足,她能够让学生知道事例运用的失误,却没有说清怎么样才能够正确用好事例。李老师回忆起十几年前他就上过类似的课:当时是和武汉6中进行交流赛课,他对学生运用事例的问题进行研究之后,研究出“事例的定向叙述的方法”,其思维指导关键就是让学生懂得“要素一致”,即,要想让事例紧扣题目,首先要准确分析题目的要素,比如,“勤能补拙”,不少学生用王羲之练书法的事例,不少老师也看不出其中的错误,更讲不清楚。其实,只要向学生讲明“勤能补拙”的要素有几个,就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了:①勤奋②补拙——必须有成效③此人原来应该是“”的。这样拆分出3个要素,让学生对照3个要素来衡量事例,一下子就讲清楚了——王羲之不属于“拙”【或没有突出他的拙】,第3个要素没有体现,所以,事例和题目的要素不完全一致,属于偏题的。

李老师的话也让我大开眼界,我对此也有一定钻研的,却没有李老师研究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白简单。可惜,李老师没有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写出论文,如果发表出来,全国该有多少老师会从中受益呀!看来,作文教学研究也是学无止境的。

3、独立思考是教师成熟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话题又转到阅读教学上。李老师谈到了他对《我与地坛》的新的发现,他试图打破已有的对该文的旧的理解,教出一点新意来。于是,他再度揣摩,发现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大有可挖掘之处,他在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的独到发现,比如,1地坛实质是史铁生的生命空间;2、地坛其实是史铁生叩问人生意义的“大门?”(记不清了,我只能写大意);3、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息地……他一共发现7种关系。后来,刚好省重点中学复查督导组要他上公开课,他就带领学生来探讨这个问题,这节课不仅震撼了学生,还有意外的收获,学生居然说出很多教师都没有想到的见解……

这也让我大为赞叹。关于《我与地坛》,我看到文章不少了,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人从这个角度来挖掘教材的。我自己也曾两次教过此文,其中一次是教的粤教版新课改教材,对此文,我也算得上是有一些深入的钻研的,那一次教学也比较成功,我还为此写过一篇论文,发表著名的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07.12上面。然而,和李老师的钻研相比,我却只能算抓了一点皮毛而已。我想,李老师深受学生【省理科实验班,三分之一的学生会进入清华北大】欢迎,深得同行的敬重,其深层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吧。

李老师说他准备将这些思考结果进行整理,写出论文。同时,他告诫我,不仅要勤于思考,还要勤于及时写出论文,他很大的教训就是只爱思考,却疏于及时写出文章,日久,激情消退,再很难写好了。还说,现在申报特级教师的老师,很多人感到文章发表得太少了。

我期待着拜读李老师的大作。

宁波之行的确让人受益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