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思考:语文的精读与泛读如何有机结合
2018年10月13日
德昀今天10岁7个月了
本学期儿子学校组织开展了每日小组读书打卡活动,老师给孩子们列出了要阅读的书目,也正因为有了要求,所以儿子的阅读内容里每天就包含了学校指定的一些必读内容。
进入五年级以后,班级里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开始出现更多的两极分化,这也是孩子年级逐渐升高,知识逐渐增多以及试题难度加大的正常现象,这也恰恰是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即使是到了高三,有很多孩子一提起语文和语文课,都说是不用上也行,睡觉课,我的语文成绩学不学都一样,但是仅凭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我觉得还是有失偏颇的,尤其在小学阶段,其上课读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习养成读书的习惯。
那么语文课堂教给孩子们的是什么习惯呢,我觉得是“精读”的方法和习惯,也因此,每篇课文固然有断章取义之嫌,但也承载着字词句章让孩子们可以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领会的功能,如果孩子们幸运恰好遇到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还能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那么就是课内与课外的相辅相成,完美结合。
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重视语文的课堂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音要读正,字要写正,句子的结构主谓宾定状补要会用,可以正确地流利地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说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期。
但是,语文成绩的提高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的学习,必须要辅助大量的课外阅读,也就是需要孩子广泛涉猎如传统文化、科普知识、成长故事、名人传记等等,课内的精读如果是学习的话,那么课外的泛读就是应用。学习的基础越扎实,应用的就越灵活。
精读交给学校的语文老师就可以了,作为家长,最主要的是做好孩子在家中泛读的指导。
首先第一个误区泛读不是读完一遍即了。
很多学校提出了海量阅读计划,孩子们也读了很多的书,但是语文老师和我聊的困惑是,觉得对孩子的语文也没多大帮助啊。我们一起分析原因,我觉得是很多书是孩子读一遍就完事了,就相当于去一个景点,走马观花,照了张照片,做了个记录,美其名曰我来过了一样,这样的阅读,仅仅是读了而已,并不能成为有效阅读。
其次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比如德昀读《可怕的科学》,7岁的时候第一遍读觉得太好了,我要记读书笔记,然后就逐条逐款地列表整理;8岁、9岁、10岁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已经数不清多少遍的时候,他就会默默地读,快速地读,我觉得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入心灵的阅读,也即为有效阅读。
第三读书在质不在量,要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以学校给出的书单为例,德昀最喜欢的是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又一鼓作气地读完了《爸爸的故事》,边读还边哈哈大笑,要贴近孩子的心灵和生活,才会触动孩子的心灵;再比如《米小圈上学记》《淘气包马小跳》等等都属于此类;可是家长和老师说了,不行,我们得让孩子读名著,这几天德昀就在啃《假如我有三天光明》,之所以用啃这个字,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小时候大冬天啃冻豆包的感受,就是一小块一小块地用力硌牙才能咬下来吃到嘴里,落到肚子里还是凉凉的那种感觉,儿子说前半部分写得还没有后半部分引人入胜,真是不太愿意读啊。但是同属于励志类书目,《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儿子就读了很多遍,可能和作者以及书中的主人公的性别有关吧。
我觉得也有可能是还没到他读这本书的时间点,可以放一放,就像去年让他读曹文轩的小说,他翻翻就放到书架上,今年暑假反而读完了整个系列。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能上课注意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我觉得就已经完成了学校的语文学习,但是孩子与孩子之间成绩的差别是怎么拉开的呢,就在于课外阅读,是否能反复地去阅读一本书,去细心地品味,去用心地感受,才能逐渐地形成对文字的语感。
那么课下泛读的方法是什么,家长要如何指导孩子去泛读?粗读——想读——细读,画好词好句,做批注,写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同样,一个孩子的阅读史,也是一个身心成长的发育史,让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