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思考:
计时的灵活应用
2014年11月28日
德昀今天6岁8个月零15天了
今天看到一篇母子因为弹琴计时的事闹矛盾的事情,心有所动,就想写一写这个计时的事情。
德昀在最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我很紧张,很担心孩子课下练习不好,所以当时也设定了一个时间:每天练习半个小时。最开始头半年家里没买钢琴,每天到老师那里弹执行得还很好。但是我认为原因在于:当时孩子刚学会骑自行车,来去可以骑自行车的快乐和兴奋点成了他弹琴的快乐前奏,也就是说弹琴这件事情和孩子觉得快乐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他在弹琴的时候也是满心欢喜。
我是一个音乐盲,孩子在弹的时候每一个音符我都觉得很美妙,因为我不会弹,更可悲的是我跟着老师听了半天,对五线谱也是一片混乱,所以在钢琴上,我几乎一点都指导不了孩子,最后的办法是,我拿着个小凳子听,看孩子小手敲几下,我对着谱子查数也能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这样持续下来,现在就完全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他自己弹,按照他自己设定的三个标准:合格、好、很好。所谓合格就是能把一首曲子按老师教的滩下来,好就是流畅地弹下来,很好就是背奏。既然他自己有了标准,我只需要问一句,你今天觉得弹到了什么程度就可以了。
一般周一是钢琴课,雷打不动,周二要求孩子必须要弹而且要多弹,理由是遗忘规律,周二多努力一分钟周三就可以多玩五分钟,而且练琴不以分钟计算,也不以遍数计算,以他自己制定的合格标准为准。周二要基本达到能把老师教的曲子独立弹下来。
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弹琴也是。第一次是会,再练是熟练的程度。所以德昀通常在周二周三练琴的时间会长一点,反而是后面几天练习的时间短一些,但是到老师上课之前基本都做到了非常熟练。
如果在这中间某天他曲子弹得很熟练了,也可以有一天不练习。因为设定条件的宽松和孩子自己心中的标准,所以遍数和时间也都由孩子自己说了算了。很多时候,他会弹完老师教的曲子之后,自己再预习下一课,自然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让孩子爱上音乐是一件细水常流的事情,如果因此出现母子矛盾我觉得得不偿失,这一点,在我和德昀之间常引发矛盾的就是围棋,好在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儿子和我也时常沟通,矛盾及时得到化解,但是对孩子的心情还是有影响。
或许不要太在意才是真的在意,养兴趣重在一个养字,不在于争一时之短长,更在于长久的功力。
无论我们给孩子设定了多少的“学习时间”“弹琴时间”。如果孩子不认真,如果孩子磨洋工,如果孩子觉得痛苦,那么这个时间就都需要及时做出调整,至少要调整到孩子不抗拒的状态。
改变现状总是需要勇气的,当然还有我们内心的执拗。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是随着孩子的表现来调整的,也因此,孩子的成长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