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思考:六岁,新起点
2014年3月12日 德昀今天5岁11个月零27天了
明天就是我儿的六岁生日了,昨天晚上我们说起这件事情,儿子说:“我真想回到5岁的时候啊。”我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想回到1岁啊?”他回答说:“1岁,又不会说话,走路也走不好,还是不要吧,5岁的时候,又能跑又能跳,还什么都明白。”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我说:“儿子,要不要我们来玩一次你小时侯的事?”
他觉得有趣,说:“好啊。”
我说:“现在你坐到我怀里,我们一起回到你1岁的那个时候吧。那时候你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听妈妈给你讲故事,今天我们也象以前那么做吧。”
儿子坐到我的怀里,小腿伸出去那么长,坐直了脑袋都要挡住我的眼睛了。想起以前那个最初只有49厘米的小家伙,觉得时光真是神奇,仿佛一眨眼间,儿子就长成了一个“大孩子”了,而这六年中的点点滴滴仿佛都已经忽略不记,只有最初的那个起点和此时的这一刻。
我开始给儿读《大学》10,轻声慢语地读,就象他小时侯那样,然后是儿子自己读,也轻声慢语的,读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指着德字对儿子说:“这就是你名字中的那个德字,爸爸妈妈就是希望你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早起,儿刷牙的时候说:“我感觉我很快就要掉牙了。”我问:“是有一颗牙活动了吗?”他说:“还没有。”六岁,我儿盼望和等待的一件事情是:希望自己可以早点掉牙。
我怎么觉得我的牙有点活动了呢,我可不希望我自己掉牙。
孩子盼望掉牙,是渴望长大;父母若掉了牙,那是走向衰老的标志。
我从没想到,牙齿原来也是人成长的标志。
这个月开始给儿子停了公文数学的课,因为觉得孩子学得太多太快了。先生说:如果孩子把小学的知识都学完了,他上学去干什么,赶紧停掉,不学了,学点和学校学习无关的事情——下棋、弹琴、画画、疯玩。儿子自己原来还不想停,想一直往下学,我说他:“你加减乘除到现在都已经学会了,我们就在家里玩数学吧。”爸爸说:“儿子,你的数学已经很好了,我们去做点别的事情吧,比如你可以多点时间下围棋,或者骑车跑步,你觉得得呢?”
儿子同意了,和爸爸讨论后觉得可以一天下两盘棋,每周下十盘即可,留出两天的机动时间,想多下就多下,不想下就不下。
但是还是弄数学,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地看〈数学童话故事〉,还自己做卡片画图形装在信封里,到学校去考老师。
特别感谢德昀的班主任张老师,也同意孩子暂时把公文课停了,然后配合着孩子玩游戏,做德昀给他出的题:什么乘法,什么数三角形,老师都故意做错,然后让孩子给讲一遍,真是很难得。
幼儿园的所有兴趣班今年是一个也没报,完全是遵照我儿自己的想法了。想想也觉得很有趣,小的时候孩子想上兴趣班,大了就觉得兴趣班没意思了,宁愿自己一个人搭积木玩。
学习也愿意自己学,觉得省时间。
一天自己写三个字的字帖,一个字写五遍。先照着字帖在字上描,然后是照着写。他写完了,我问你刚才都写什么字了,你写一遍给妈妈看看,相当于是默写生字了,目前看效果还可以。
自我管理现在渐渐步入正轨。昨天先生送他,古诗书没带,文具盒没装,晚上写完作业自己把这些都装到书包里了,又确认了一遍。我看着他自己装,就觉得很有趣。马虎的爸爸总是给儿子创造出犯错改过的机会,如果是我送,一定会把书包都帮孩子检查一遍再出门的,他爸爸就说:“儿子这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管。”
有很多时候,我们依赖别人,出了纰漏,才发现自己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做,其实这些感悟恰恰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该让孩子懂得的。
自主管理并非一日可以完成,在德昀上小学之前,还要让孩子再犯几次错,让他知道自己提醒自己要做的事,以及如何把事情做好。
今年的九月份,我儿就要走进学校成为一个小学生了。在这之前,孩子的阅读习惯、写作业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都已经养成了,但是在自我管理方面,还是需要我进一步的放手,再放手。
周六周日以及平时的运动,现在都是先生陪着儿子玩了,每次都是儿子提议出行计划,先生陪同,父子两个其乐融融。
六岁,感觉真的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