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德昀的教育的思考,让我很自然地就把书直接翻到了第十一章:纪律的自然建立——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工作。
摘要部分文字附带个人理解体会:
(一) 努力做一个好的观察者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不管儿童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为怎样的的行为方式,家长一方面要允许,另一方面还必须进行观察,但应作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主动并施加影响力的观察者。这种被动性表现为:一种带着渴望的好奇心,绝对尊重观察到的一切。
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而在孩子的意识中建立起一种纪律感,必须通过自由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要观察孩子们有没有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这些概念。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
“顺从”意味着牺牲。通过企求、命令或者暴力行为使孩子们服从,是家长中间最常见的错误教育方式。企图用这些手段达到教育目的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根本就不可能。
服从不仅要有服从的愿望,而且要知道怎样服从,因为服从必然产生在相应得力制和意志形成之后。所以,为了一点一点地准备这个形成过程,就应当在分阶段的、分层次的练习中形成孩子的秩序感、纪律观念和遗志力,从而间接地培养孩子的理智的服从。除此之外,还要陪养孩子完成服从行为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服从必须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0-1岁,精神无序期。这时候孩子们不能服从,他们的心灵如同聋子,听不见命令。
1-3岁,他们愿意服从。但是因为力不从心,行动时显得不愉快。
4-6岁,孩子们会立即服从,十分热情。
所有的纪律和精神发展现象,都是从原来的紊乱的意识状态中建立了秩序。心理活动由混乱而有序,并产生了情感和精神的奇迹。孩子的心理上不仅有他勤奋努力获得的成果,而且也有他精神生活的天赋力量。
孩子从反复的练习中训练了自己的耐心,从服从别人的命令和要求中训练了温顺,在为别人做好事中培养了善良、毫无妒忌或敌意。他们主动劳动、帮助他人,但在精神上并没有优越感,他们开始沿着争议的道路前进,纯粹是因为这是通向自我发展和学习的惟一道路。
(二)奖励和惩罚绝非最佳方式
家里的洗手间里贴了一堆德昀在幼儿园获得奖励的笑脸,看着这些笑脸,想起升入小班后老师虽然不再每日给予笑脸奖励,但是他依然每天都高兴地去上幼儿园,看到这句话就深有感触。
纪律的形成一旦建立起自由的原则,奖励和惩罚形式就会自然取消,而一个享有自由并自我约束的孩子,会追求那些真正能激发和鼓励他的奖赏。
真正的奖励是孩子的自我奖励。
惩罚不能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前提,相反,好的方式和方法能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做出改正——从德昀身上,我就看到了这种改变!
良好的纪律需要一些列成套的动作准备,它不是通过攻击错误以及与错误作斗争,而是通过符合孩子自然发展潜在的倾向的自发工作。
儿童总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他们成长和自信,也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没有人是“通过听别人的说教”来学会自觉遵守纪律的。我们要使儿童的个性成长进入秩序状态,就有必要教会儿童所有的协调运动,尽可能把这些运动分解开来,让他们逐步学会。
如走路在教室利用脚尖行走;搬运东西时轻拿轻放、穿衣、脱衣的复杂动作等,他们在学会各种动作的过程中获得了秩序感,并形成了纪律。
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教导时的语调应该是平静、坚定而有耐心的。
儿童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事情该如何做。一个自由的心灵需要自由地选择和从事自己的工作。但在完成工作之后,儿童也需要得到成人的肯定。
对于一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审慎和沉思的方式活动,实际上是正常的。这是内心自律、外在有序的体现。当缺乏这种自律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活动,而受别人的意志支配,或者就象漂泊的船一样,成为外界影响的牺牲品。
归纳整理完,想起课堂上那几个我有意表扬的成绩较弱的学生有的第一次跑到讲台上来问我问题,就觉得上面的文字不止适用于0-6岁的儿童,也同样适用于已经上高中的学生。
做一个观察者,并牢记奖励和惩罚并非最佳方式。尊重孩子,促使孩子的自我发展内心强大,使孩子自己获得内心内自律才是教师该做的事情。
如果你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请记住
:那不是老师的功劳,那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更欣慰地看到你们不是在惩罚与题海中成长,而是在肯定与期许中,在学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逐步进步。
对德昀也如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