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7个月以来,德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宝宝自己读。”于是,每天晚上的睡前阅读就由从前的主要由我读变成了他读我来听,而且大多时候是我只是需要静静地坐在旁边就可以了。
《婴儿画报》里的第一个故事大部分都能自己逐字读下来,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我观察了一阵,发现他的处理方法居然和大人的一样,直接跳过去读认识的字,偶尔会停下来问我:“妈妈,这是什么?”我告诉他之后,他会自己重复几遍,等到下次再见到的时候就不再问我直接读出来了。
当然他也会读错别字,比如把“乌云”读成“鸟云”,把“海龟”读成“海电”,而且他还比较坚持自己的读法。于是我就把两个字单独摆出来,让他自己看区别之处,后来再看到“乌云”的时候,先说“鸟”惯性,然后自己改成“乌云。”当我在他旁边细细观察他学习以及纠错的过程的时候,我深深地被儿子的自我钻研的精神所折服。
《爱心树》是在他二周岁的时候我买回来的一本书,当时一打开包装,他就读出了书名。《爱心树》的前半部分每页只有一两句话,儿子自己就能读出来,但是读到大段文字的时候,儿子就不愿意读了,昨天也是如此,先是他自己读。
当他读到“大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我说是“小男孩吧?”他说“不对,是男孩。”的确看文字是没有小字,然后他让我接着读。
读到大树说的话的时候,我用温柔轻软的语气,读到孩子的话的时候,我用硬气霸道的语气,儿子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我们停下来。
儿子坐在我旁边,看着最后的那页老树墩说:“苹果没有了,树枝没有了,树干也没有了。”我问他:“苹果让谁拿走了呢?”“小男孩。”“树枝呢?”“男孩”“树干呢?”“男孩”接着儿子有补充了一句:“去做船了。没有东西再给他了。”看着最后一页,儿子说:“小男孩老了。”
看着每一次的给予都是大树倾尽所有,每一次的给予之后大树都是很快乐,我的内心有一股难言的感动,甚至想要流泪。这就是人世间父母给予子女的无私的爱吗,倾尽所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想着能为自己的孩子再做点什么?
而孩子呢,他拿走大树的每一样生命所依都是如此的义无返顾,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在回来看望大树,看望的结果是大树由枝繁叶茂逐渐变成了一个老树墩,依然挺直了身子希望孩子能坐得更舒服些。
这就是最无私的至爱啊,因为给予而快乐,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的用途也依然满心幸福。
大树爱男孩,始终如一;男孩也爱大树,幼时依恋,壮年难得见上一面,老年又与老树墩相依,这不就是父母之爱与孩子之爱之间的辨证哲理吗?
我和儿子久久地看着最后那一页,一个老人坐在一个老树墩上,是那么的震撼人心。儿子说:“大树疼了。”我摸摸他的头说:“大树很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