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确定性与“黑天鹅”现象

(2010-07-05 23:17:07)
标签:

文化

分类: 项目and管理

近几天拜读了美国作家,纳西姆教授的大作《黑天鹅》,虽然本书主要讨论的是金融及经济学范畴内的话题。不过楠人觉得,“黑天鹅”理论放在我们“布衣”的日常生活的思维中也是蛮有意思的,至少可以从另外一个维度去窥视一些我们觉得是“约定俗成的真理”。

在发现黑天鹅之前,欧洲人始终认为天鹅只有白的,并有句想当有名的谚语:“天鹅是白的!”这个叙述的语义下面包含了很多意思,如:“只要是天鹅就是白的”、“黑的鸟不是天鹅”、“只要不是白的就不是天鹅”……

    直到1000年后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这个真理就被颠覆了。问题是,我们周围类似“天鹅是白的”的“真理”还有多少有可能被颠覆呢?

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处在“天鹅是白的”的状态,所有由归纳产生的结论都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彻底崩溃,并由此带来我们今天无法预计的结果。——这就是“黑天鹅”现象。

    关于创新有句话是这么讲的:人人都在讲创新、变革的重要性,但当创新所带来的改变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多数人又会选择抗拒和排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创新和变革会带来不确定性,而有不确定性就会有未知的风险,而人们(国人尤为突出)又习惯性的将未知的风险等同于“坏事”,SO~本 能的去选择拒绝。对于不确定性的讨论,涉及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始于归纳法,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就是归纳法。而我们的判断大多是:归纳法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呢。如:喜欢打扮的女孩子大多是没头脑的、外表平平人就会是“老实人“、做技术的人肯定比做营销的家伙更适合结婚、生活……等等。

     我们通常的感觉是:我们的生活主要是与“平均(大众)”打交道,而不愿意与“极端(个性)”打交道,这是我们常规的思考模式。我们在对熟悉的人或事做评价时会比较客观。然而对一位是熟悉,一个是不位熟悉的人做评价时,往往针对不熟悉的那位的评价就会有失客观的评价。我们经常会的听到这样的评价:这个人我不是 很了解,但是听别人说………  OK 问题来了,我们有没有去证实过这个“听别人说的“信息的真伪呢?在信息不对等的前提下如果需要作出判断是否应该更加慎重呢?

归纳法和经验法使我们大多数人忽视“黑天鹅“,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按我们所理解的方式去设计世界。关于认知,人类思维会犯三个毛病,他们分别是:

1、假想的理解(自以为知道)

2、反省的偏差(只能在事后评价,就像只能从后视镜里看东西)

3、高估信息的价值(即使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如百科全书,这对于预知未来也是徒劳的,更不用说未经考证过的“听他们说……”)

“黑天鹅现象”其实是人类认知的缺陷产生的结果,正如纳西姆所说“现在人类天性不愿意理解抽象和陌生的东西,我们需要具体的背景,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抽象的、不可控的事物。我们尊重熟悉事物,忽视不了解的事物,我们是天生肤浅,却浑然不知。”楠人在这里呼吁各位朋友,在思考问题和作出判断前,多想一想思考一下,会不会有“黑天鹅“呢?对”黑天鹅“的应付办法是在思维中避免过多的从众。不要让“经验主义”和“归纳法”成为我们思维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在自己设计的游戏里会有更多赢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