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maisun
maisu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5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近年来日本恐怖电影的特点

(2012-07-02 01:49:34)
标签:

杂谈


近年来当好莱坞大片席卷全球之时,全球电影为之黯然失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日本恐怖电影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如若悠然一道朝霞闪耀着异彩的光芒。尤其是1999年中田秀夫导演的《午夜凶灵》更是掀起了一轮日式悬疑恐怖片的***,使的美国这个电影王国,也争相翻拍,当美国版的《午夜凶灵》《咒怨》等相继问世之后,却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失望。这应该是因为日本的恐怖片有着东方人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点,也正是日本恐怖片的特性,使得日恐有着一大部分忠实的观众。

日本恐怖片受到人们喜爱的文化原因:

(一)体现着东方文化:由于文化的差异,欧美恐怖片的取材也是在宗教主题上的比较多。在欧美国家人心中,僵尸,吸血鬼,异形,是恐怖的元素,日本恐怖片则体现着东方的文化,尤其是禅宗及东方玄学的理念,对日本有着相当的影响。它认为“轮回转世,生死不灭,人死灵魂不灭,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摘自—《物哀与幽玄》)由此而产生了日本恐怖片中的怨灵,而区别于西方的吸血鬼和异形。日本恐怖片中的艺术更为写意,不强调逻辑的关系,画面的冲击,而是以悬念吸引观众,再沉稳的娓娓道来,点滴的渲染出一种看不到却又真实存在的恐怖气氛,这才是日本恐怖片的主要特点,这种基于东方文化的写意手法也是其他西方国家无法模仿的。因为有着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亚洲观众更容易体会到日本恐怖片所带来的恐惧。

(二)展现着反向思维:日本人是善于用“异常的视点来审视和重新组合自己的审美意识的”。(摘自—《物哀与幽玄》)日本恐怖片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水是生命的起源,是博大而美好的,代表着宽容与广阔。然而在日本的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大海却是暴虐、阴冷、幽暗的。如影片《午夜凶灵》在寻找贞子的海洋上,海的状态并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蔚蓝与宁静,而是着重体现出海的肮脏与邪恶,就连影片中的邪恶的化身——贞子也是出生在海边的岩洞内。这看似很平常的环境,却有着日本人独特的喻意。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中有一种天生对水的恐惧感。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岛国正一点一点被大海侵没,从近年来的恐怖电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海的恐惧正在日愈加深。影片抓住的是关于水的神秘、不可捉摸与游移的特点,作为背景进行意向上的渲染,致使日本恐怖片中水成为死亡、灾难的昭示。当我们观看影片的时候,才发现水给我们带来了另一面的特性,这时水就不仅仅是日本民族中的恐惧,而成为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恐惧。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中所产生出来的电影,让人们的传统理念在颠覆中找到新的依托。而日本人就善于利用这种反向的思维,挖掘事物的两面性,使得我们意象中美好的事物展现出其阴暗的一面,这种手法在日本影片中比比皆是。这无疑是日本恐怖片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

(三)影射着现实社会:“日本恐怖片中看似虚拟的情节往往会投射出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反映出人们一些原始的意向,它以一种反常态的手法表现出人们真实的人性。”(—心理学家宗春山述)就像日本经典电影《大逃杀》,在一个假定的条件下,将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设定为险象环生的生存环境,以演员们在生存环境里的自相残杀保全生命映射出现实社会中竞争的残酷与无情。再如《完全自杀手册》所展现出的近乎变态的各种自杀方式也反映出在日本当今社会中的生活压力、失业、自杀等社会问题笼罩下的日本民族深刻的悲观情绪。因此,这种影射出人们真实人性的故事在带给人们深层次恐惧的同时,也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世界。从而不会对太多的生活现状感到愤慨和失望。也使人在生活中获得更坚定的勇气。这也是日本恐怖片被关注的原因之一。

二、日本恐怖片受到人喜爱的心理原因:

(一)以悬念牵引观众:与西方恐怖片的感官恐怖相比,日本恐怖片则极为注重心理的恐怖,其中也不乏悬念。它关注人类恐怖心理。以心惊肉跳的悬念和危机及对死亡的期待和恐惧感吸引观众。影片也一直保持着相对平静的气氛,而这种氛围的营造恰恰将观众的心置于压抑的电影之中,导演总是在事件开始的时候给我们撂出包袱,让观众产生想要打开悬念的好奇心。观众自然在悬念产生的时候就设下了猜想,期待感由此产生,而被期待感所推动的好奇心就使观众在导演制造的心理游戏中欲罢不能,而后以惊悚的画面牵引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双重感受将观众带到导演为大家所营造的氛围里,以紧张的情绪体验着属于自己的恐怖经验。

(二)以生活渗透心理:日本恐怖片故事的背景多是建立在与观众没有什么不同的日常生活环境里,恐惧的产生很大的缘由来自于生活,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物品,都被搬进电影中鬼出没的地方,这让人感到痛恨又不得不被吸引。《午夜凶铃》中的电话铃声;《鬼水凶铃》中的电梯、渗水的天花板;《咒怨》中的衣柜、楼梯;《鬼来电》中的手机,这些都是平时生活中无法缺少的物品,却都被形象凄厉,怨气冲天的鬼魂深刻感染上了。如《午夜凶灵》中的电视机这一再平常不过的家用电器,成为了作为贞子出现在人类世界的媒介之后,使这种恐惧感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存在,有时看电视的时候,会产生有鬼怪从电视机爬出的臆想。再如《鬼来电》中的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被赋予了邪恶的力量之后,使得观众在每一次听到铃声时,猛然间会出现莫名的小小恐惧。这都是日本恐怖片在我们生活中影响渗透的显示。并且,日本恐怖片中的主角都是一些普通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遇上和主人公相同或者相似的命运,这样,观众把自我和电影中的角色结合起来,融入了电影,更加强化了惊吓效果。等等导演就是想说,鬼已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沉静中的狂嚣

日本的恐怖片与西方恐怖片相比她最主要的特点是将灵异狂躁的内在恐惧隐藏在沉静的表现手法的背后,以此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心理冲击。这点和日本的人的文化性格是分不开的,日本人性格简约、含蓄,所以日本影片多以沉稳冷静,含蓄意化为表象。但日本狭小的国土、匮乏的资源、又使日本人那敏感的神经感到压抑,所以埋藏在沉稳冷静下面的,则是一颗激烈斗争、充满着扩张欲望的内心。所谓波澜不惊之下的激烈暗涌,这与强调平静表面下的激烈冲突和艺术之间有着一种天生的契合,而日本恐怖片则将大和民族这一天赋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沉稳冷静的叙事手法:

与西方恐怖片相比,日本恐怖片更加侧重于故事情节的描写,恐怖气氛的渲染,以及对人心灵深处的撼动。用日本文化中独有的沉稳与冷静来叙事,却步步为营地让人屏住呼吸的至惊至恐。在影片中它用一种相对原始的电影语言,突出表现了对意境的营造、悬念的铺垫。日恐中为鬼的出镜会铺垫非常长时间,鬼的背景的交代,主角与鬼的关系,鬼加害无辜的动机等等,这些的慢慢陈诉,加上低沉抑郁的音乐背景,阴暗的色调,一切佐料备足后,鬼就不经意的出现了,如《午夜凶灵》围绕着看完录像后的离奇死亡这一事件,跟随着女主人公浅川一步一步剥开事实真相。直到影片接近尾声,贞子才有了一个完整的影像出现在观众面前。影片节奏缓慢却并没有给人带来抻长的感觉,原因之一应该是悬念的设置给观众带来了期待感,再就是影片故事设置具有时限性,以七天为限来揭开事件真相,这无疑给观众带来了紧迫感,屏幕下方的日期不断变换,更是让观众觉得死亡正慢慢逼近,在这种气氛的营造下,再缓慢的叙事节奏也不会给人带来抻长的感觉。影片《鬼水凶灵》,也先是大段的讲述,主人公的身世家庭背景,和她所面临的困境,直到影片中期,开始出现天花板无缘无故滴水;水龙头流出头发;女儿郁子也好像邪灵缠身,经常自言自语,还无故得了重病,等一系列的铺垫暗示凶灵的潜在逼近。一直到影片接近尾声,凶灵事件才爆发出来,凶灵的形象才真正呈现在观众面前。再如,影片《鬼来电》中,影片一直围绕手机接到自己发来的讯息而后离奇死亡这一奇怪事件,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发生在女主角的身边,直到影片的中后部,才出现了想要查询事情原因的男主角,两人遂一起从细节下手,找寻怪事的原因。同样也是到了影片的尾声,引起怪事的怨灵才出现。由此可见日本恐怖片叙事的风格可谓沉稳冷静,却又时时牵引观众心理。从细节入手来把握观众的心理节奏,然而在爆发时却又不失震撼。可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因为日本恐怖片在沉静的叙事表象下却有一股狂躁的力量在暗暗地涌动延续着。经过一场大的人与幽灵争斗,会产生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会经常看到,事发现场的场景又回到灵异事件发生前的状态,安静而内在依然隐藏着恐怖再次爆发的巨大能量。使这一幽灵事件犹如一场可怕的瘟疫继续蔓延下去,每次的结束都轮回般地隐含着下一次的开始。给观众留下延绵不断的恐惧。打个比方讲西方的恐怖片就像一个人在屋子里,屋子的四面都是门,但没有一扇可以打开,只能在屋子里坐以待毙。而日本恐怖片则是,屋子四面也同样是门,很幸运,你可以打开门,然而推开门,你发现又是一间同样的屋子,你将不停的在这个迷宫里转来转去,于是从起点又回到原点,循环往复。就像恐怖片《午夜凶灵》,当影片最终,在井中找到贞子的尸体后,所有的人包括观众都以为这将是恐怖事件的句点,然而死亡仍在继续,唯一的出路只有将录像带复制将恐怖延续。还有《咒怨系列》一一传下去的怨恨的魔咒及《感染》中不断蔓延的可怕的病毒等。都具有这样的叙事风格。由此可见,日本恐怖片在沉静的叙事表象下给人带来的深层恐惧是延绵不断的。

(二)以静制动的拍摄手法:

日本恐怖片拍摄时大多采用固定镜头,少量运用跟,摇等方式,并且极少运用变焦镜头来渲染恐怖气氛,他的镜头运用所带来的感官视觉并非像西方那样眩目,比如在日本版的的《午夜凶灵》贞子爬出电视机这场戏中共有36个镜头,其中固定镜头有24个,8个摇镜头,跟或跟摇镜头4个,固定镜头占到的将近70%,并且没有一个变焦镜头及也没有镜头的推拉。用了绝大部分的固定镜头在全剧的重场戏,幽灵事件的爆发点上,由此可见日本人将沉稳冷静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以静制动的方法并未削减影片本身带来的震撼,反而成为了其独特的风格。再拿美国翻拍的《午夜凶灵》中贞子出现的那场戏做以比较,影片那场戏整场39个镜头,其中固定镜头11个。占到镜头量的28%,变焦镜头5个,其余镜头均结合着推拉摇移,几乎整场戏都是在运动中激烈的进行,其中也运用了不少的电脑特技,如跳桢,降格等。美国人运用了他们惯用的拍摄手法,也吸引观众的眼球,但从观众的反映来看却收效甚微。相同的故事不同的风格,日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在恐怖片中的体现,使日本那种在沉静中展示狂嚣的方式占踞了上风,也以此片奠定的日本恐怖片霸主的地位。

(三)无限想象的画外空间:

欧美恐怖片在视觉效果,血腥的画面,狰狞的面孔及电脑特技上的大量运用使观众在看片时过足了眼瘾,这种恐怖是肤浅的。日本恐怖片没有好莱坞恐怖片中常见的血腥和暴力,而是运用黑白灰的基本色调、光线强调昏暗的感觉,似乎很难引发观众兴趣。然而这恰恰是日本恐怖片自身的特色。让人总觉得画面朴素,安静,同时也给影片增加了悬疑色彩和恐怖气氛。日本恐怖片中很少借用视觉上的刺激来制造恐怖的效果,而大多是来源于想像。日本恐怖片中的恐怖画面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注重写意,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如《午夜凶灵》中当贞子第一次出现时,被惊吓者做出了万分恐惧的表情。本想应该反打出现贞子的形象,导演却以一个被惊吓者惊悚面孔的底片效果结束了这一场戏。再如《鬼来电》,总是看见被惊吓者和死者被极度惊吓的狰狞扭曲的面孔,却迟迟不见凶灵的具体形象和有关凶灵的画面。这就给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人心底不同的恐怖形象。以观众心中最大化的恐怖想象,给这些怨鬼的形象一个属于自己的恐怖定义。这就犹如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观众,从而使观众拉进了与影片的距离。同时在展现被惊吓者表情的画面主要是面部大特写。这足以将恐怖升级,因为给面部特写的时间较长,这种扭曲的表情增加了观众心理上的煎熬。我们就是这样在朴素安静的画面中想象和体会属于自己的最深度的恐惧。

(四)以静托微的声音运用:

恐怖片中声音效果是不可缺少的元素。片中恐怖镜头出现的时候,大部分都有增加观众紧张感的声音出现,一些突如其来的声音,本身就会让观众为之一震。如欧美恐怖片中的声音都是那种破碎的,尖锐的,并辅助以不和协的伴音。本身就带来了强大的刺激,再加上画面的惊竦,给人以强大的视听冲击。而日本恐怖片的声音运用的特点是整个片大部分是在寂静中进行情节的。但是这种寂静是很多细小声音衬托出来的安静,。如水龙头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滴答滴答的滴水声,翻纸声,甚至一只苍蝇拍动翅膀飞动的声音,经过寂静的衬托之后,也显得那么的毛骨悚然。比如说《午夜凶灵》中贞子从井中向外爬时,指甲与井壁摩擦发出的刺耳的音效,给人带来了不安与恐惧。再像影片《预言》中报纸被风刮起在空中翩跹飞舞的声音和《鬼来电》中再平凡不过的手机铃声,反复使用静默和沉寂作为铺垫,使这些平时生活中很常见的声音在电影安静的环境下及剧情的衬托中,都被赋予了神秘力量,反而显得更为恐怖。另一方面,也正是这占绝大部分时间的寂静,才使观众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和期待感,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到影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更为情节发展后暴烈阴森强烈的声响刺激做了对比的准备。

(五).日本恐怖片中的幽灵:

1. 若有若无的幽灵形象:恐怖片中的幽灵,应该是恐怖因素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如西方的吸血鬼德古拉,中国的女鬼聂小倩这些恐怖片中的幽灵都有一个全面的形象,而日本恐怖片却打破这一传统,与西方恐怖片中的鬼怪相比日本恐怖片中的幽灵往往没有怪异令人恐怖的“显著”外表,她所出现的幽灵形象都不过是一个集怨气怨恨于一身的载体,每次出现都若有若无,或以局部面目示人,从没有一个整体清晰的形象出现,就像《午夜凶灵》中的贞子,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身着白衣长发遮面的女鬼,至于她真实的形象,我们却不得而知。顶多我们会在影片里看到贞子局部的特征,如贞子的眼睛和没有指甲的手。再像《买鬼回家》中,我们很难在里面找到鬼的真实样子,那只是一种能致人死地的力量,就算在片中我们确实是看到了一个带着帽子的鬼,却始终看不到他的脸和确切的形象。这些都体现出了日本影片中带有东方气质的含蓄和意化。虽然日本恐怖片好多鬼的形象都不那么清晰,却丝毫没有减弱恐怖片中的恐怖因素,也正是由于这些怨鬼出现的模糊,才更加深了人们的印象,成为了经典的恐怖镜头。看过《午夜凶灵》的人应该都记得贞子从井中爬出如蜉蝣一般爬出电视机的那个画面,以及贞子那几乎没有黑眼珠的眼睛。这些都留给我们极为深刻的印象。

2. 屈指可数的出镜次数:与西方恐怖片相比日本恐怖片中鬼怪出现的次数极其少,如影片《午夜凶铃》全片贞子一怨灵身份出现仅仅只有一次,《鬼水凶铃》中的美津子也只出现了三次,尤其是《预言》这部片子,其中根本没有灵异的鬼怪出现,却以一张报纸作为灵异的载体,来叙述整个事件。《鬼来电》的设置也是如此。但丝毫不减弱片中的恐怖气氛,这与片中灵异标志物的存在有极大的关系。如《午夜凶铃》中的电话铃声它每次的响声都会叫人不寒而栗,虽然贞子并未出现,但这铃声已经代表了贞子的存在,成为了贞子的标志物,而后便是不可抗拒的死亡。再如《鬼水凶灵》中的红色书包,这个扔不掉的书包,反复出现在母女俩的身边,它的每次出现都预示着凶灵的逼近,红色书包的出现一样使观众感到窒息。电话,书包这些道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可是标志物作为怨灵的一个载体,使得这些平常的物品在这里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使人看到这些物品时不寒而栗。也正是由于这些物品的生活广泛性,更拉近了影片中的恐惧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得观众把电影中的恐惧感延伸到生活中来,让人感觉到真正恐怖的不是恶形恶状的鬼,而是你心中被激发了的想象空间。这是日本恐怖片的一个特性,是西方恐怖片所达不到的效果。

3. 外表孱弱的强悍幽灵:日本恐怖片中的幽灵或许是小孩如《鬼水凶灵》中孤单寂寞极度渴望母爱的美津子、或许是玩偶如《鬼娃花花子》中面目狰狞的娃娃,也正因为日本恐怖片中的幽灵多是未成年人,他们孱弱而安静,区别于西方的厉鬼及异形,像《午夜凶灵》中的贞子,《咒怨》中的诡异男孩,《鬼来电》中得哮喘而死的小女孩。这些幽灵看似缺乏攻击力,可他们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与恐惧却不差丝毫。也正因为他们是些缺乏分辨能力的未成年人,所以幽灵报复的对象都是一些陌生人,没有什么逻辑和因果报应可言。这种设计就为幽灵报复人类的无序性找到了一个合理的依托。作为同属东方的中国,塑造鬼的形象中,因受佛教的影响多讲求因果轮回,所以鬼的形象,多分为好与坏。而日本则不然,这些恐怖片中的鬼,你很难用好与坏为其定性。就像《午夜凶灵》中的贞子,第一次用意念杀人,仅仅是为了维护母亲不受到伤害,而之后的杀人就只是为了报复人类。像《鬼水凶灵》中的美津子,她杀人的动机仅仅在于对母爱的渴求,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像美津子这种行为上的恶与渴望母爱的美好情感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日本人就是一个喜欢将事物的两个极端同时糅合为一体的民族,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外表的谦和与内心的狂放,他们的恐怖艺术充分展示着一点。他们就是运用自己表象的沉静发泄着内心的狂嚣。


日本恐怖片近期在全球范围内所获得的成功是人所共鉴的,并以其独有的特色在世界恐怖片的领域独占鳌头。同根同源的文化内涵使亚洲观众为之深深着迷;另类的表现手法使西方观众为之哗然。无论从叙事,还是画面,幽灵形象乃至声音及道具的运用,都体现出了这个日本民族的细致沉稳与冷静,与此同时他又带给你了歇斯底里震撼。通过这段时间来对日本恐怖片的观摩与思考,让我对日本这种展示心理恐怖的影片以及日本民族的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日本恐怖片源于日本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作为日本的近邻——中国,这一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下却很少产生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电影。这其实也和中国的民族特色是有联系的,中国人崇尚圆满的美,对于恐怖与幽怨具有一种排斥性,这使得中国的恐怖片在发展和壮大上有了本身的阻碍。想必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恐怖片有了新的认识之后,会使中国的电影人打破本身思想上的束缚制作出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