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8古诗二首》

标签:
古诗敕勒歌夜宿山寺不孤有邻 |
分类: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⒈读背第8课《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⒉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古诗两首》,第一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五言绝《夜宿山寺》,第二首是选自《乐府诗集》的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敕勒歌》。
⒊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⒈自由读诗
⒉自主识字
⑴认读。
“宿、寺、似、苍”是平舌音,“辰”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恐、惊、笼、苍、茫”是后鼻音,可以结合课题“夜宿山寺”和诗句“恐惊天上人”重点正音。“见”同“现”,是出现、显露的意思,读“xiàn”,不读“jiàn”。
⑵识记。
①“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辰”字在诗句中表示日、月、星的总称,字形上可与“晨”相比较。“恐、惊”二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可通过看图,想象诗人的举动来理解这些词意思。
②通过插图,理解“笼盖”的意思。“苍苍”“茫茫”是辽阔旷远、模糊不清的意思,这两个词都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看图说话的方式来理解。
⒊指导写字
要求会写的8个字中,“敢”字容易与“取”字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来区别。“阴、似”左窄右宽,要注意右边“丿”的穿插。“野”字左右等宽,左短右长。“苍、茫”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要强调“苍”的撇捺舒展,“茫”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三、朗读感悟《夜宿山寺》
⒈板书题目,并解题
[夜宿山寺]夜:夜晚。宿:投宿。寺:寺庙。题意是夜晚投宿在高山上的寺庙里。
⒉解诗句之意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楼即:高楼。百尺:虚指,这里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诗句之意:这座楼多么高啊,一举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了。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恐怕,担心。惊:惊动。天上人:天上的仙人。诗句之意:在楼上不敢高声说话,恐怕惊动那些住在天上的仙人。
⒊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前两句写什么?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
⑵后两句写什么?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师: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⑶再读前两句,想象诗人站在山顶寺庙的高楼上远眺时的感觉。
⑷再读后两句,透过“摘星辰”可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思。
⑸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呢?因为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这形象地说明诗人跟“天上人”之间相距咫尺,进一步突出楼之高。
⒋师:全诗是围绕着“高”来写的。再读古诗,找找诗中哪些字句写出了楼之高?
⒌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夜宿山寺》这首诗通过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描写了山寺之奇高,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⒍诵读背诵。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高”“摘”读重音)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恐惊”轻读)
四、作业布置
⒈朗读背诵《夜宿山寺楼》。
⒉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夜宿山寺》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⒈背诵《夜宿山寺》。
⒉《夜宿山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敕勒歌》
⒈板书题目,并解题
[敕勒歌]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⒉理解诗句之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川:平地。敕勒川就是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阴山:起于河套平原,穿过内蒙古自治区,与大兴安岭(古称内兴安岭)相接的山脉,现称大青山。穹庐:毡帐,今称蒙古包,是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住的圆顶毡房。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诗句之意: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蒙古包,笼盖着整个原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xiàn):同“现”,出现,显露。诗句之意: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⒊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敕勒川,阴山下”这两句诗写什么?交代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⑵“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诗写什么?写天空像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大地。用牧民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写出了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⑶理解“苍苍、茫茫”。
①“苍苍、茫茫”形容不同的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如,天苍苍——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②说说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带给自己的感觉,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⑷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可让学生闭眼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感受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象,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句。
⒋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⑴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⑵《敕勒歌》这首古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⒌诵读背诵。
三、作业布置
⒈读背《敕勒歌》。
⒉用自己的话说说《敕勒歌》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危楼……
手可……
不敢……
恐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