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反思——抓住人物特点  学会表达情感

(2015-12-12 15:09:42)
标签:

教育

父母之爱

独立生活

自食其力

不孤有邻

分类: 教海笔耕

抓住人物特点    学会表达情感

——执教《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原创/仇立运

教学反思——抓住人物特点 <wbr> <wbr>学会表达情感

    五年级上册第20课《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作者是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文中主要描写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锻炼儿子独立生活能力的事,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之爱。

    执教此文,我在引导学生感悟别样的母爱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学习表达情感。就此文而言,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所以,我也就在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品读人物语言

    虽然此文为略读课文,但是人物语言的描写比较有特色。因此品读人物对话,体会母亲情感,是为重点之一。首先,我引导学生自读批注,写一写自己针对人物对话的体会或感受。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体验读,再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集体交流。交流中,主要针对母亲与儿子的对话来品读。只有在体验读中,入情入境,才能更好地感受母亲的特殊的爱。例如: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对话中,感受到:一是儿子对妈妈“似乎不近人情”的做法不理解, 二是妈妈虽然态度坚决,但是从“咬着牙”“生怕……会改变”可以感受出母亲也同我们的母亲一样于心不忍,然而文中的母亲为了锻炼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这样“狠心”去做。从而,让学生对母亲那种“特殊的爱”的方式有所感悟。

    二、揣摩心理活动

    此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表达方法的一大特点。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深深的母爱”这一主题,不吝笔墨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引导学生揣摩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也成为学习此文的重点之一。当然,以读促讲,是最好的方法。我主要还是引导学生自主读悟,用心揣摩。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母亲和我们自己的妈妈同样有着“慈爱”之心,而文中的母亲,却又不同于我们的妈妈,她面对的是孩子的将来,可真正面对自己的“行为”时,又是后悔,又是自责。例如: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由此处心理活动的刻画,让学生体会出了内心极其矛盾的母亲,其爱子之心还是显而易见的。

    再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学生在自读之下,不难体会到:“最狠心的母亲”,就是最爱自己的儿子的母亲。母亲深深的自责,足以感受到她对儿子的爱是尽职尽责的。

    总之,对人物的描写,只有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神态来刻画,就足以表现人物的特点,从而抒发作者的浓厚情感。而《学会看病》一文,就在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上,给学生呈现了一篇成功的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