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反思——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2015-03-27 09:56:13)
标签:

学生

环节

残疾人

不孤有邻

教育

分类: 教海笔耕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王丽梅老师执教《需要帮助吗?》听课反思

原创/仇立运

教学反思——帮助别人 <wbr> <wbr>快乐自己

        王丽梅老师作为一名优秀品社教师,成功地执教了《需要帮助吗?》一课。这堂课为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12课,其活动目标确定为:通过同学间的亲身感受及相互体验,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通过活动,让学生养成相互关心,帮助的良好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王老师通过对学情分析,并结合本课活动特点,认为活动难点应为:让学生养成相互关心,帮助的良好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就执教情况来讲,此堂课顺利而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准备充分,流程清晰

        此课最有效的目标达成方法,就是活动体验。要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教师就要进行情境创设。从王老师执教过程来看,课前对场景的预设和充分的准备是成功达成目标的关键之一。例如,“活动体验”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体验“残疾人”怎样生活、学习的。设计怎样的活动,又如何进行准备,王老师下足了心思。她作为老师很清楚,残疾人都见过,甚至有的接触过,但是作为肢体健全的学生谁又亲历过残疾人的生活与学习呢?甚至是最简单的生活、学习都不曾体验过。为此,王老师从残疾人最简单的生活学习中,筛选出可操作的五个有关“生活与学习”的体验活动:①单手穿衣;②盲人走路;③聋哑人问路;④嘴咬笔写字;⑤单手系鞋带。然后,课前让学生准备红领巾、穿系鞋带的鞋子、笔、外套。这样充分的准备,就为课堂有效达成目标提供了条件。因此,这堂课顺利而成功。

        另外,王老师的课堂流程清晰,环节衔接自然顺畅:图片导入;初步探究;活动体验;合作探究;探究交流;爱心倡议。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次目标都有提升。环节与环节之间,王老师也都进行了课前酝酿。例如,在进入“爱心倡议”这一环节时,王老师引用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过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这句名言过渡到这一环节,其引用不仅较好地引领学生把握“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课堂目标,而且水到渠成地过渡到“爱心倡议”这一环节,使课堂顺畅自然。

        二、关注主体,展现亮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对于王老师来说是十分清楚的。从课堂,甚至由课堂推知课前、课后,无不感知王老师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如教学流程中的“活动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创设,因为学生平时的最简单的生活学习就是穿衣写字。王老师就是从学生的这些实际考虑,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通过体验,学生的感受几乎是“亲历”的,从而得出“残疾人最简单的生活学习都极其困难”,进而学生就能从内心产生自觉地“去帮助应该需要帮助的人”这一从善想法乃至行为。

        当然,王老师的课所展现的亮点也很显明。教学流程的设计如此,教学过程的呈现更是如此。例如“活动体验”这一环节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创设:做盲人的眼睛。选两名学生,一名扮演盲人,一名扮演帮助者,同时王老师还给这一场景配上了音乐。通过体验,让学生学出自己的感受。扮演盲人的学生的感受是:困难、无助、绝望;扮演帮助者的感受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就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真正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总之,这堂课是成功的,也可谓是优质的。一堂课不仅达成了课堂目标,而且能较好地关注了学生发展,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逐步形成“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优良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