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课程:合理的物质需求

(2012-09-12 18:58: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案例

 合理满足

—避免孩子对物质的过度需求

设计:孙秀霞

【教学目的】

1让家长了解七年级孩子在物质需求方面的表现、特点及其三种类型。

2引导家长分析造成孩子物质需求失衡的原因。

3教给家长解决平衡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

    各位家长,欢迎您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家长课堂的培训,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七年级孩子的物质需求问题。也许有些家长平时不大思考这一方面的问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对孩子的物质需求非常困惑,找不到解决的具体办法,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引导家长认识到七年级学生物质需求的特点。

    您的孩子升入七年级,作为细心的家长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就拿服装来说,有的女孩子开始拒绝穿粉色的衣服,认为粉色太幼稚,太小孩子化了,买衣服时,你们家的宝贝会自己挑他喜欢、而你认为却是怪异的服装。还有玩具,也许你认为无聊,他却津津乐道,爱不释手。对于包装的花花绿绿的零食,你认为没有营养,属于垃圾食品,他却大嚼大咽。

    补充案例:我有位同事,她的女儿上初一时,春节前,妈妈为女儿买了红色的鸭绒服,为自己买了件黑色的,年后上班,这位女教师穿了那件红色的鸭绒服来了,大家问她,她说女儿坚决不穿红色的了,把她的那件黑色的穿去了。女儿说:同学们都不穿鲜艳颜色的衣服,穿上不舒服,以后你别给我买了,我要自己买。

在座的妈妈不少,不知你的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现哪?

三、分析造成孩子出现以上物质需求表现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阶梯式层次需要理论。他认为,根据需要的内容可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第四层次的需要为尊重需要。第五个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各位家长细想一下会发现,七年级孩子他们的物质需求大部分集中在对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的需求上。这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服装是他们可以利用的直接和简单的工具,表示我有个性,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在走上成熟。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孩子在长大,家长应该为此感到高兴。通过对他们着装款式、颜色要求和同龄人基本保持一致的观察,家长就会发现,他们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显得盲目和盲从

    但又是为什么家长感觉孩子在小学和初中对物质的需求会发生这么大的不同呢?

    教师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她的归属感基本在家庭,父母的评价是第一位的,孩子以听从家长的指导为荣。家长认为好看的,他们就认为好看,家长认为有用的,他们就非常珍惜。当孩子上了初中,她的注意力会从家庭逐渐转移到同伴中去,当您的孩子喜欢穿肥腿裤,非要在书包上挂上一些稀奇古怪的小挂件,中午不在家里吃午饭,非要跑到街边小摊吃的时候,您可千万别指责孩子审美意识差,不讲卫生。家长认为标新立异的举动,在他们的那个圈子里是规范的。他们此时还没有能力去承受同伴们的非议,他们还不够自信,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只有和同伴保持一致,她们心里才踏实。

四、引导家长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孩子对物质需求是不同的。

七年级孩子本身而言。他们对物质需求的类型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被动接受型盲目索取型基本平衡型

1被动接受型的孩子很少主动跟父母要东西,有些孩子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也不太在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

1)孩子天生要求就比较少,思维和行动相对独立。

2)家长给予了孩子过多的物质,致使孩子对物质需求的萌芽被家长扼杀了。

(3)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拮据,或家长要求孩子生活应该俭朴,对于孩子物质上的要求采取否定的态度,比较苛刻。孩子经过多次的试探,发现家长根本就不会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只能无奈的选择不提要求。

    2盲目索取型的孩子表现在对物质索取上非常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三点。

1)孩子天生要求就比较多。

2)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概满足,所以造成孩子习惯性的索取。

3利用物质的点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达到让别人注意的目的。

    3基本平衡的孩子在物质上有要求,但不明显。

    这类孩子的家长对于孩子正常的物质需求能够满足,但是当孩子提出非分要求时能够较好的控制,对孩子的盲目需求进行疏导。这类孩子可能因为有其他需求,而忽视了物质,也可能因为观念和认识相对滞后,没有较明显的需求。

    讨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类型的

五、引导家长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原因。

    也许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物质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能从家庭或家长身上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许有些家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补充1、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

2、“孩子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培养孩子不成功标志着做人不成功,家庭教育的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摘自:终身学习提高素质以德育人科学教子——贾容韬)

3、安徒生说:“做孩子的榜样,是父母培养成功孩子的捷径。”

4、有一个木桶理论和链条理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一根链条的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的那个环节。这两个理论表明:一个人的任何一项缺陷都将影响他的整体素质,父母的任何人格缺陷和性格缺陷都将直接影响孩子人格和性格的形成。 

1家长过多给予,造成孩子对物质的索要无度。

很多家长给孩子提供的物质丰富,超出了孩子的需要,是多而泛滥的,在旁观者眼里已经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而家长自己却不知。让我们从物质需求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溺爱的家长心理可能的想法吧。

1)为弥补自己童年在物质需求上的缺憾。

2)讨好孩子,让孩子证明家长自己的价值。

3)炫耀自己有钱,有能力让孩子过上好生活。

4)对孩子疏于照顾,父母补偿孩子。

5)因为爱孩子而迁就孩子。

 (6)离异夫妻补偿孩子。

专家指出有这样一些规律:夫妻恩爱,夫妻关系融洽、和谐的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出现问题的是极少数;夫妻关系紧张,有裂痕,甚至闹离婚的家庭的孩子,大多数心理健康存在着问题。迷恋网络、追星、早恋等现象最容易在这类孩子中发生。这类孩子在现实中缺少父爱或母爱,最容易在以上这些方面寻求精神寄托,问题孩子大多是这类家庭的产物。

家长朋友:请你牢记下面几句话: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爱的地方。

  婚姻是一个空盒子,里边本没有爱,放进去爱,才能取出来爱。

  世界上既无十全十美的人,又哪来十全十美的婚姻呢?

2家长忽视孩子的需求,造成孩子情感受挫。

六、如何才能平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日本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

1家长首先要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

孩子正常需求的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一是取同班同学物质需求的平均数或平均数的中下等。

这样做既能保证孩子在班里不至于受孤立,又不使孩子在班里过于显眼,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二是看家里的经济状况。

1)如果您的家里的经济状况中等或比较好,孩子吃好一点,用好一点,穿得好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古人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已经习惯了高标准的生活,一旦长大后过不上这种生活,他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孩子的生活水平还是低一些比较好。

2)如果您的经济状况不太好,那么,您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要让孩子去享受高消费。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会让孩子自信起来,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虑家长的经济能力而变本加厉的提高物质需求。

2对于被动接受型的孩子,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愿望。

3过于索取型的孩子,家长不做无原则的让步。

    父母要逐渐减少对孩子奢侈品上的供给,减少到班里的平均水平就可以了。假如孩子非要让父母给买,拒绝的态度不一定要严厉,但一定要坚决。可以跟他说明原因。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有多少钱,或告诉孩子已经给他存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保险等。

七、故事结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遇到难事,到寺庙去拜求观音菩萨,希望观音菩萨能给他指点迷津。他三拜九叩之后,看见旁边有一个人也在拜观世音菩萨。他觉得这个人好面熟,仔细一看,此人和观音长得一模一样。

教徒很好奇,问道:你不是观世音吗?     

那人答道:我是观世音。

你是万能的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还要拜自己呀!

神仙也有难事,我也一样。观音笑着说:可我知道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最可靠的靠山,自己才是自己最靠得住的人,求人不如求己。求救于教育专家,不如把自己打造成家庭教育的内行。

    实践证明:每位父母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你和孩子接触最多,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孩子又和你具有割扯不断的血缘和亲情关系,孩子在你身边长大,你对孩子最了解,你已经拥有一笔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只是你不善于总结,不善于开发,不善于挖掘,不善于利用罢了,教育孩子你有那么多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想想看,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