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民俗]回老家过年,享受民俗,享受浓郁的亲情 [寻根--民俗]回老家过年,享受民俗,享受浓郁的亲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过年了,嫁为人妇之前每年过年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回想起来总也挥不去那充满浓郁的亲情,有如香醇的美酒,让人充满的无限的向往。
有一首民俗的歌谣唱得好: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福字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
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对联贴门口
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几句话勾画出了年前大家紧张、热闹、繁忙的情景。
回老家过年,大家都会延续着几千年来的风俗
节前腊月二十三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
1、扫房子,刷房子
2、洗床单、被罩、门帘、窗帘等等
3、煮肉、烧肉
4、炸年糕
5、贴春联、洗澡、穿新衣
6、三十闹大年、供奉祖宗
7、初一串亲戚,拜年、爬山
8、初五崩穷、点灯花
8、正月十五闹花灯,十里八乡推选节目到县城里轮番表演各自拿手的绝活
年前,腊月里---
从小我没有奶奶、爷爷,老家有风俗-----嫁出得去的闺女过年不许回娘家,否则对娘家不好,至于怎么个不好法,大家都说不清楚,也许是知道不愿意说,总之老家的风俗,只要是不好就要避讳。
好几次腊月二十八、九,小朋友们都和爸爸妈妈回老家了,只剩下我像个小尾巴一样,妈妈走到哪我跟到哪,也总是在这个时候,姥姥跟大姨发话了:去把他们三口接回来吧,有什么不好的,我又不嫌。
有时候甚至到了小年下午大姨父都会开着车来接我们回家。过年喽~~~~~
回老家成了“小疯子---
回了老家就放了“疯”了,腊月里妈妈和大姨都会头上蒙上枕巾只留下两只眼睛、身上披着床单捂得严严实实把屋子整个打扫一遍,名为“扫旧”,把一年的尘土连带不好的事情都一扫而光,我们小孩子也在屋里凑热闹,全然不顾屋里灰尘弥漫(呵呵,小孩子真不知道怎么想的,要是现在肯定会掩鼻而逃的,而当时却觉得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无论大人如何喝斥都不出去。在大人们辛苦的扫房的同时,我们忙乎着自己的事情----在犄角旮旯里找到小扣子、卡子之类的“宝贝”,就这样屋子里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灰尘、大人的喝斥声和我们的欢笑声,最后一大帮“土人”嘻嘻哈哈的跑出来,好不热闹。
接下来就该刷房,每年年前刷一遍,刷完后屋子亮堂了许多,空间也觉得大了不少,我们每个人的头发上、脸上、身上也都滴满了白灰,小孩子还会就这个劲儿咿咿呀呀的学着唱戏。
![[寻根--民俗]回老家过年,享受民俗,享受浓郁的亲情 [寻根--民俗]回老家过年,享受民俗,享受浓郁的亲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变成了“小馋狗”----
第三天就是洗衣服的洗衣服,其他人烧肉、煮肉。由于当时不像现在随时可以买东西,过年要买一头猪,该煮得煮,该烧的烧,所谓烧也就是用油炸了。
最喜欢煮肉了,各种佐料放在锅里,肉在大锅里随着热水上下翻滚,一会儿诱人的肉味扑鼻而来,大人们围着灶台忙前忙后,我们小孩子则像小狗一样寸步不离,一看见机会小手马上伸过去扯一块瘦肉也顾不上烫,一边往嘴里塞,一边“嗖”跑老远,吃完后又跑回来现献勤。。。。。。
煮好的肉,一小部分留在过年调凉肉吃,一大部分就做成烧肉了,也就是北方的腊肉,先给煮好的肉上好糖色,再放在油锅里炸,炸好后在小缸里放一层肉,撒一层盐,几罐肉能维持一年。
第四天开始炸糕,小孩子一边玩一边吃,大人们则被油烟熏了一天,熏得没有一点食欲。
过年喽~~~~~~~~
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一切收拾妥当,开始穿新衣服了,小年晚上大家把藏在衣橱里的新衣服穿在身上,记得当时姨父一边是穿一边还说:你大姨夫穿上新衣服去看你四姨父。。。。。。
年三十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叽叽喳喳打闹在一起,大人们则在一起包饺子。
盼啊盼,终于盼到了大年初一,反而没有意思了,跟着爸爸妈妈去七大姑八大姨家串门,好多都不认识,大家就一起去登高望远,到县城最高的山上的时候,发现串完亲戚的大人们在家呆着没意思也来登高了,逐渐这也成了老家过年的一个风俗习惯。
晚上小孩们像模像样的打麻将,谁输了就去煮方便面,赢得不吃也得吃,几天下来腰围都圆了一圈。
其实在老家过年小孩子就是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无忧无虑的嬉戏玩耍,一年不经常见面的表兄弟姐妹们互相切磋“玩技”
初五崩穷、点灯花---
初五是不让串亲戚的,大家可劲儿放鞭炮,还要拿一挂鞭手里拿着点着后在屋里转一圈,即崩穷,我家老公不干,说怕崩着手,我说小意思,手里拿着在屋里里外外转了一大圈,把老公惊讶的嘴都合不上,平常很较弱的老婆怎么跟个假小子一样----呵呵,在老家都习惯了,这是他们不能体会的。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十里八乡派出自己最拿手节目,到县城指定的位置表演,当时的情景至今难忘,在指定的场地人山人海,大家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成一个大圈,艺人们在“场子”里各显身手,每个代表队进“场子”之前,先由炮手放炮——是真的炮手,每个人都在肩上扛着一个放炮的铁桶,二起脚就和小钢炮一样震耳欲聋,造完声势以后,艺人们就跟在后面入场了,有踩高跷的,划旱船的,喷火的丑脸,扭大秧歌,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一个乡的专利,叫“檠qing(即扛)歌"(应该是这两个字),就是大人穿这唱戏的衣服,肩上扛一个大木头做的十字架,十字架的两边一边站着一个小孩,小孩也打扮成唱戏的样子,一般都是女孩化装成白素珍、青蛇的样子,脸上也是京剧的扮相,男孩则是许仙、书童、钓鱼的小孩,一进场大家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这也是大家企盼已久的节目,小孩子手里或拿着一个白手帕,或拿着一个钓鱼竿开始左右有节奏的扭动起来,小男孩还会单腿站在架子上钓鱼,样子惟妙惟肖,小孩的后面总会有两个大人手里拿着带叉叉的木棍保护,防止孩子站不稳掉下,好用棍子支撑一下,后来才知道,这两个人一般都是孩子的爸妈或叔叔伯伯,一出“场子”,赶紧把孩子抱下来,裹上厚衣服。
这样的孩子都是3岁多,大一点下面的大人扛不动,小一点孩子不干,孩子站在架子上诸如绑个绳子一类的保护措施都没有,唯一的就是爸妈在后面举着的那两个木棍,大人兜里都带着糖,孩子冷了或累了不愿意出场,赶紧拿出一块儿糖哄哄。记得当时妈妈说:我可不让我家的孩子干这个去,累死了。
现在想看也没有了,可能是生活好了,大人们都不舍得让自家的宝贝出去受这个罪了。
美妞现在身在都市,是再也体会不到妈妈小时候过年的乐趣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