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摄影)梅岩寺,寂寞在高处

(2012-11-19 15:28:17)
标签:

原创摄影

永泰梅岩寺

随笔

分类: 散文

http://s6/mw690/56f6404dgce98d07accb5&690

梅岩寺,寂寞在高处

      三十年之后,我终于来到了梅岩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分配到葛岭工作,便听人说起梅岩尖与梅岩寺。这三十年来,一次次乘车经过王布,都会不由自主地遥望,大樟溪对岸高耸的梅岩尖。特别是雨后,云雾缭绕,平添了许多不在红尘中的感觉。也曾动登梅岩尖的念头,探访神秘的梅岩寺。或许是机缘未到吧,动起的念头如初燃的火苗,一次次熄灭。

    三十年来,在心中,对梅岩寺作过许多猜想,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古色古香的“梅岩”二字,便叫人联想起许多唐诗宋词的名句。陆游、林和靖都是咏梅高手,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的“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等等。纵观历代咏梅诗,以宋人最为精彩。而在历代水墨画中,梅石图一直是不老的主题,梅石所表达的是一种风骨与气节。梅岩,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在我的想像中,一定有不少美景与传说。在心中,时常会对梅岩寺作些想像。应该是一座石构的,精巧的小寺,寺的边上有三五株老梅,每年冬天,开出一树高洁的花,清香扑鼻。有一清瘦的老和尚,每天天刚亮就在寺前清扫落叶,然后例行的晨课……

    梅岩寺,一直在心里挂记着。于是便想在县志里去寻找有关记载。在永泰县志民国版中,记载的寺院近七十座中,有关梅岩寺的记述不到一百字,真是惜字如金!从中也可看出,编撰县志的人没去过梅岩寺,也只是听说而已。连建于何年都没记载。倒是明·万历版县志记载了梅岩寺建于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县志记载梅岩寺距县城四十里,世传有张梅二仙炼丹于山中。古代所说的仙人炼丹,其实都是道士所为,谁见过神仙?便把见过的道骨仙风的道人称为仙人了。就连当年的成吉思汗都称丘处机为“神仙”。在宋朝社会高层,追求长生不老成时尚,于是道士入深山炼丹潜修悟道,成得道高人的主流。能炼丹者,必是有很高药学修为的道人,丹药的主要成份是能入药的矿物质,以火炼为粉末,再佐以其它药物调制成丹丸。在永泰,与神仙炼丹或与神仙有关的名山就有姬岩、名山室、方壶岩、梅岩。

    海拨近千米的梅岩尖,在山脚下看,如塔的尖顶,直插天穹。这次我们登梅岩,把车停在古井自然村,然后徒步登山。其实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往梅岩寺,老D提议大家爬山,在初冬,爬山也可览尽一路秀色。停车的地方有一片高大的风水林,那些百年的大树,有松树与香樟、香枫等。风水林是一个村的保护神,所以尽管经历过乱砍乱伐年代,许多山头光了,只有风水树安然无恙,乡规民约还是有约束力的。

    天气是清朗的,一路上有成片成片的竹林,疏朗俊逸,绿风入怀。阳光穿林而过,在竹林中形成一种迷蒙蒙的雾,非常像张艺谋电影中的意境。行到牛坪自然村,但见竹林中卧着许多巨石,像一群散漫的水牛,懒洋洋地卧在竹林间,阿九说这是他老祖宗张圣君赶来的。这牛坪村也许因这些“巨牛”而得名吧?再往前就到了江院自然村,有四五户人家,分布在几棵巨大的香枫树下,枫叶刚开始微红,可以想像,到深冬红透的时候,该是怎么的一片云蒸霞蔚。而四周的青梅,开出一片香雪一样的花,更有不少百年老梅树,虬劲的老枝爆放出高洁的花,正是水墨画的韵味。这样的风景,年复一年都如此,寂寞是常在的。山坡上的香橙,放荡不羁地挺着硕大的橙子,黄灿灿的,引人垂涎欲滴。路越往上,气更清,离红尘更远。在阳光照射下的草木,都放射出各自的味道。

    走过了一片竹林,一座寺庙就在眼前。那就是梅岩寺了。寺后突兀的山峰,就是梅岩尖。县志里有关梅岩寺是这样记述:“寺不甚丽,而遥望诸峰如画,沃壤如绣,眼界为之一廊。住持僧云,寺后半岩有茶数株,叶色纯白,焙乾则微黄,沸汤泡之,色清如水,啜之清冽可口,又治胀满及小儿痘疹发热诸症。”在未去梅岩之前,老D便问我有纯白色的茶叶吗?我的回答是坚定的:“有白茶,但从未见过叶纯白的茶叶,这个住持僧要么是色肓,要么就是这几株老茶树的叶色较之其它绿叶浅些。”就住持僧的描述,此茶跟今天的白茶相似。福建是白茶主产区,政和县(宋时名关隶县)因送白茶给微宗皇帝,而获赐“政和”县名。到了梅岩寺,我们便急不可耐到寺的后面寻找纯白色的茶叶,这当然是徒劳。未见白色茶叶,倒有几株绿叶葱茏的老茶树正开着花,引得蜜蜂采蜜。

    寺是新修的,与我想像的相差堪远,土木结构,寺内建有戏台,戏台顶为八卦形状,还是很精致的。寺里没有和尚,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他对我们说,寺后有一龙井,可带我们去看看,还有石刻。随后他带领我们穿过竹林与杂木林,大约在寺后一百多米处,一处悬崖下方,一块天然岩石上凿出三级台阶,台阶最下一级凿了一口石井,这就是“龙井”了。不是干旱季节,滴水不断从悬崖上滴落,龙井保持常年清澈泉水。井的正前方有石刻,但字迹已无法辨认。此处可能是道人最早修习的地方,也可能是张、梅二仙炼丹处。寺的周围有很大的遗址,从残留的地基、石墙看,梅岩寺在某个年代是一座颇大的寺院,从边上散落的青石构件看,还是比较华丽的。可不知为何记载的不多,不像与离他不远处的方广岩,留有历代许多字刻与诗词。连明初住在塘前官烈村的王翰,都没在梅岩寺留下足迹,王翰在永泰隐居的十年间,走遍了境内名山,都留有字刻,连离官烈较远的姬岩、方壶岩、名山室都留下石刻,而离官烈不远的梅岩,竟然不曾去过,这确实是个迷。我们在寺的右边竹林中,看到一块横放的长石条,剥开覆盖在上方的泥土与枯草,只见上方刻有“云山石室”四个楷书大字。落款处看的不是很清,还是能看出“XX老人”二字。在寺前一片竹林中,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约一百多字的文字,仔细辩认,上书“永邑四十五都有梅岩寺康熙二十五年……”等字,上面有许多人名,可能是修寺捐资人名录,也有可能是一篇游记,有待再考。

    回到家里,再翻县志,看到录有明·王琬《梅岩离亭燕》词,现录于此:“忽扣山门真骤,不是登高重九。风马云车何处去?只见绿肥红瘦。冥坐彻禅机,况值落花时候。  宿雨未消檐溜,催散燕朋莺友。粥鼓斋鱼浑不管,敲断春城如绣。慷慨一悲歌,惊觉白云满袖。”

     老D说了,到红叶红时,再上梅岩寺,要弄清那片石刻上的字,到时,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梅岩寺应该没那么简单……

http://s16/mw690/56f6404dgce98d089796f&690
http://s7/mw690/56f6404dgce98d0a21d16&690
http://s3/mw690/56f6404dgce98d0b7ed92&690
http://s14/mw690/56f6404dgce98d0c0dfad&690
http://s13/mw690/56f6404dgce98d0df6b5c&690
http://s3/mw690/56f6404dgce98d12b12c2&690
http://s1/mw690/56f6404dgce98d1596960&690
http://s5/mw690/56f6404dgce98d16a1654&690
http://s2/mw690/56f6404dgce98d1b532d1&690
http://s6/mw690/56f6404dgce98d1c43c35&690
http://s10/mw690/56f6404dgce98d1e37829&690
http://s13/mw690/56f6404dgce98d1f8455c&690
http://s9/mw690/56f6404dgce98d20ca528&690
http://s14/mw690/56f6404dgce98d21fdd9d&690
http://s11/mw690/56f6404dgce98d23fc78a&690
http://s1/mw690/56f6404dgce98d24df980&690
http://s3/mw690/56f6404dgce98d269e582&690
http://s7/mw690/56f6404dgce98d28c15f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