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摘)不同的新冠死亡认定标准

(2022-05-02 14:29:44)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如何认定一个患者死于新冠,各国有不同的标准和统计方法。而不同标准下的死亡统计数字,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本文摘录几个国家的新冠死亡认定标准,以飨读者。

 

一、世卫组织 WHO 标准:

在疑似或确诊的新冠病例中,由临床相关的疾病导致的死亡,均视为新冠死亡。

【注】若有明确的与新冠无关的替代死因(比如创伤车祸等则不计入新冠死亡

 

二、中国现行标准:

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在核酸检测转为阴性之前死亡即视为新冠死亡。而新冠确诊的标准是,核酸检测呈阳性,并具备肺炎影像学特征

【注1】在中国有这样一部分人,尽管核酸检测阳性,但不具备肺炎影像学特征,在核酸返为阴性之前死于先前就已经患有的某项基础疾病(非肺炎),比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则不计入新冠死亡。

2】在中国,下列死亡病例大概率不会被计入新冠病死数据。

A.无症状感染者死亡;

B.核酸已经转阴的患者因其他基础疾病死亡;

C.没有死在医院 ICU 病房中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者确诊患者;

D.没有被确诊为“重型”或者“危重型”的新冠感染者死亡。

 

三、中国香港标准:

核酸检测阳性或者抗原阳性者,在报告阳性的 28 日之内死亡,不论直接死因如何,皆计入新冠死亡。

【注】香港标准过于简单粗放。比如,香港有一位14 岁少年在核酸检测出阳性后意外坠楼身亡,也被计入到新冠死亡数据中。

 

四、美国现行标准:

死亡患者的主管医生凭自己的经验判断是否死于新冠

【注】简单地说,在美国,由死者的主管医生填写死亡证明,死亡证明中的死因,分为直接死因引发直接死亡的条件两如果在这两栏的任何一栏里写有“新冠”那么这个病例就会被计入到新冠死亡数字中。

不论新冠病毒是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次要原因,医生都可以“新冠”写入死因这一项。

    

五、英国标准:

A.英国卫生安全局标准: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后的28天内去世,视为新冠死亡病例。

B.英国国家统计局标准死亡证明上写了COVID-19(新冠病毒),就会被计入新冠死亡,包括由新冠引发的死亡和其它基础性疾病引发的死亡。

【注1】中国香港的标准和英国卫生安全局的标准几乎完全相同。美国的标准与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标准也如出一辙。

【注2】英国的新冠死亡数据还包括了疑似和可能的新冠死亡,即如果死亡证明上写了‘suspected’ or ‘probable’ COVID-19(疑似或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也会被计入新冠死亡数据

有的英国人即便新冠转阴康复出院,如果他之后因其它疾病死亡,也会因此前被确诊新冠而被计入新冠死亡统计

另外,“疑似”或“可能”的新冠死者也会被统计在内。英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英国95%的新冠死者此前患有其它基础性疾病,例如心脏病、老年痴呆症、慢性呼吸道疾病、肺炎和糖尿病。约有5%的新冠死者没有基础性疾病

 

六、意大利标准:

任何一名死亡患者,只要他被检出携带新冠病毒,就会计入新冠死亡统计数据

【注】不少意大利病人死亡后,往往会接受检测,以确认其生前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七、德国标准:

每个死亡例都按原来的基础病情登记死亡原因,而非统计为新冠肺炎致死病例。

【注1】例如,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前就患有癌症的患者,感染新冠后死亡,则计入癌症死亡,而不计入新冠死亡。

2】尸检是探究死因的最。截至 2021 年 10 月的德国尸检数据表明,德国有 86% 的新冠死亡患者,新冠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另外 14% 的新冠死亡患者,新冠是一种伴随疾病是导致死亡的次要原因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在上述七个标准中,中国和德国的新冠死亡认定标准最为严格最为苛刻,所以中国和德国统计发布的新冠病死率都大大低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因为没有全球通用的统一的新冠死亡认定标准,所以也就无法直接比较和判断各国新冠死亡率的高低。各吹各的法螺,让人们看不出个上下高低来。

其实,这很好办。

只须查证2019年、2020年、2021年各国死亡人口总数是否有不正常的增加,就能判断出各国新冠疫情防控治疗水平的高低。如果死亡人口的增幅与疫情前几年相比,并没有出现特别不正常的跳跃,那么新冠疫情对该国就基本没有带来什么伤害。反之就是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