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音词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研究
(2008-08-24 21:23:15)
标签:
语素义综述词义杂谈 |
分类: 语义 |
现代汉语中,语素和词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两级语言单位。从结构关系上看,语素是词的结构单位;词则是结构体,是由语素组成的。因此,从意义的角度来看,构成词的语素义和词义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联系。
首先说明一点:当前,汉语语素的定名问题上,同时存在“语素”和“词素”这两个名称术语。在此,我们暂时忽略二者的区别,取语素的名称。
一、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类型
1、
吕叔湘〔1979〕在论述词和短语的区别时提出了“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的区别。我们认为这是最早的关于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论述。他所认为的“语法的词”的突出特征就是语素义直接按照一定的句法结构加合构成词义,专指性不强,通过语素义可以推知词义,词性和同样结构的短语一致,如品德;“词汇的词”的突出特征是语素义不直接构成词义,或者词性与同样结构的短语不一致,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是间接的。
2、
3、
刘叔新〔1990〕在论及词语的内部形式问题时,将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分为直指的、喻指的、引指的三类。我们认为这也是他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探讨。
所谓“直指的”是指语素义直接反映了词义的特点。可分为全指和略指两式。全指式根据语素义能很明白地导出词义,如岛国,愁容,风土等词。略指式语素义反映了词义的部分重要的特点,异出词义的线索,不如全指式明豁。如“便衣”,“裁缝”,“三弦”等词。
“喻指的”以一种相近的事物来比喻词义反映对象的特点。可分为纯喻、半喻、借喻三种。纯喻式整个意思都是比喻,从语素义不大能明显透出实际的词义。如“泰斗”,“手足”。半喻式其中一个语素义比喻对象的特点,另一个则是直指,因而从语素义能较为明显地透出词义,如“兔唇”、“扉页”、“蜂拥”。借喻式把词的本义的内部形式借来比喻另一对象的特点,如“脉络”、“包袱”,其中,词的本义也起烘托比喻的作用。(?)
“引指的”是在词的引申义上出现的,语素义反映的词义是转折的,间接的,如“丹青”、“东床”、“布衣”等。
刘叔新的三分法是从词反映对象特点的途径方面进行区分的。
4、
(一)、语素义反映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词义的内容,这时语素义非常逼近词义。这类词有两种情形:1、同义联合词,其中的一个语素义就可体现词义,如“道路”、“朋友”。2、语素义各自反映词义的一个方面,然后结合在一起反映词义。如,“红旗”、“收发”。
(二)、语素义表达词义,但二者在量上不一致,或者词义大于语素义,或者语素义提供的信息量大于词义。前者被称为膨胀型,后者叫虚损型。前者如“出家”,“香火”。后者虚损型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词义只反映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形式上保留,意义上失落。如“国家”、“窗户”。另一种一个语素义传达出了词义内容,另一个语素形式上帮助构成一个双音结构,内容上很虚。如“老虎”、“桌子”。
(三)、语素义不直接表达词义,即词义不能直接从语素义得出,语素义和词义是异质的。这类词多是词素义通过比喻、借代、引申等方式构成词义,如“猴头”、“丹青”、“饭桶”等。
王树斋从信息学角度将质和量引入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研究,在提法上比较新鲜。
5、
仲崇山(2002)在符淮青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补正。
他将符的第三种类型—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又细分为引申和比喻两个方面,其中引申列举了三种情况,比喻又分为四种类型。对其第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具体又分了四种不同的情况。对其第五种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构成词的所有语素的意义完全失落,仲认为并非完全失落,它们和词义仍有种种联系,并从词源的角度做了一些探讨。
仲崇山不是全面研究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而只是就符淮青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6、
孙银新〔2003〕从语素意义形成词义的方式的角度,探讨了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语素意义形成词义主要有五种方式:
(一)、直接实现式。这一部分词,其中任何一个语素的意义都与词义有相近或相似的意义。语素意义直接实现为词义。如“道路”、“声音”。
7、
词和语素的意义类型都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部分。以上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讨论多只涉及词汇意义方面,对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方面二者的关系鲜有讨论。杨振兰〔1993〕分别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方面考察了语素形成词义的问题。
词汇意义方面,他认为语素义与语素义在构成词义的时候表现为三种关系,即融合关系、综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融合关系指词义既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从语素义中引申推导出来,其背后隐含着历史典故或历史故事。如“垂青”。综合关系指词义可以由语素义引申推导出来,但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语素义综合概括而成,如“黑心”。组合关系指词义是语素义的组合,从字面上就可了解词的意义内容。如,“富贵”、“伟大”。而如“国家”、“窗户”之类一个语素意义消失的词,被排除在这三种关系之外。
统观以上的观点,可以发现,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