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汉语双音词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研究

(2008-08-24 21:23:15)
标签:

语素义

综述

词义

杂谈

分类: 语义

现代汉语中,语素和词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两级语言单位。从结构关系上看,语素是词的结构单位;词则是结构体,是由语素组成的。因此,从意义的角度来看,构成词的语素义和词义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联系。

    汉语词汇在古代是以单音节为主,因此,许多单音节的成分,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既能充当语素,又能单独构成一个充当造句单位的词,形成语素与词“同形同构”的现象,基本不存在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问题,随着汉语词汇的双音化的发展,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呈现出双音词占有绝对优势的局面。 根据周荐〔1999〕的统计,双字组合占《现代汉语词典》[1]收录条目总数的67.625%。面对如此众多的双音词,其构成词的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这个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拟就双音词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的研究情况做一下简略的介绍。

首先说明一点:当前,汉语语素的定名问题上,同时存在“语素”和“词素”这两个名称术语。在此,我们暂时忽略二者的区别,取语素的名称。

 

一、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类型

 

1、  吕叔湘的“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

吕叔湘〔1979〕在论述词和短语的区别时提出了“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的区别。我们认为这是最早的关于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论述。他所认为的“语法的词”的突出特征就是语素义直接按照一定的句法结构加合构成词义,专指性不强,通过语素义可以推知词义,词性和同样结构的短语一致,如品德;“词汇的词”的突出特征是语素义不直接构成词义,或者词性与同样结构的短语不一致,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是间接的。

2、  符淮青的五分法

   符淮青〔1981〕在《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中首次明确谈到了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后在其著的《现代汉语词汇》中,他将这一关系问题作为了一个独立的章节,在其文章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首先将词义的内容分为四部分:(1)语素义的内容;(2)词的暗含内容;(3)为表述需要而补充的内容;(4)知识性附加内容。在此基础上,他将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语素义直接地完全地表示词义。具体又分为三种,一是词义等于语素义之和,如“平分”;二是词义和两个语素义三者相同,如“哀伤”;三是词义等于语素义内容加上为表述需要而补充内容,如“根源”。

     第二种类型,语素义直接地但部分地表示词义。这种类型的词义等于语素义之和加上词的暗含内容,如平年:〔农作物收成〕平常的年头。其中括号内的内容为词的暗含内容。

     第三种类型,语素义和词义的联系是间接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如反目:不和睦〔多指夫妻〕;风雨:风和雨,比喻艰难困苦。

     第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如“反水”中“水”的原有的语素义,在“反水”中没有表现。

     第五种类型,构成词的所有语素的意义都不显示词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构成词的所有语素的意义已完全失落,如东西〔xi〕;另一种是一批音译词,如沙发、咖啡。

     符淮青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研究,非常深入,也比较全面,为后来的词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3、  刘叔新的三分法

刘叔新〔1990〕在论及词语的内部形式问题时,将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分为直指的、喻指的、引指的三类。我们认为这也是他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探讨。

所谓“直指的”是指语素义直接反映了词义的特点。可分为全指和略指两式。全指式根据语素义能很明白地导出词义,如岛国,愁容,风土等词。略指式语素义反映了词义的部分重要的特点,异出词义的线索,不如全指式明豁。如“便衣”,“裁缝”,“三弦”等词。

“喻指的”以一种相近的事物来比喻词义反映对象的特点。可分为纯喻、半喻、借喻三种。纯喻式整个意思都是比喻,从语素义不大能明显透出实际的词义。如“泰斗”,“手足”。半喻式其中一个语素义比喻对象的特点,另一个则是直指,因而从语素义能较为明显地透出词义,如“兔唇”、“扉页”、“蜂拥”。借喻式把词的本义的内部形式借来比喻另一对象的特点,如“脉络”、“包袱”,其中,词的本义也起烘托比喻的作用。(?)

“引指的”是在词的引申义上出现的,语素义反映的词义是转折的,间接的,如“丹青”、“东床”、“布衣”等。

刘叔新的三分法是从词反映对象特点的途径方面进行区分的。

4、  王树斋的信息学分类

    王树斋〔1993〕从信息学角度入手,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进行了描述。

    王所说的“质”是词素和词所传达的内容,“量”指语素义和词义内涵的丰富程度和外延的大小,即所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在此基础上,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一)、语素义反映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词义的内容,这时语素义非常逼近词义。这类词有两种情形:1、同义联合词,其中的一个语素义就可体现词义,如“道路”、“朋友”。2、语素义各自反映词义的一个方面,然后结合在一起反映词义。如,“红旗”、“收发”。

(二)、语素义表达词义,但二者在量上不一致,或者词义大于语素义,或者语素义提供的信息量大于词义。前者被称为膨胀型,后者叫虚损型。前者如“出家”,“香火”。后者虚损型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词义只反映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形式上保留,意义上失落。如“国家”、“窗户”。另一种一个语素义传达出了词义内容,另一个语素形式上帮助构成一个双音结构,内容上很虚。如“老虎”、“桌子”。

(三)、语素义不直接表达词义,即词义不能直接从语素义得出,语素义和词义是异质的。这类词多是词素义通过比喻、借代、引申等方式构成词义,如“猴头”、“丹青”、“饭桶”等。

王树斋从信息学角度将质和量引入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研究,在提法上比较新鲜。

5、  仲崇山的补论

仲崇山(2002)在符淮青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补正。

他将符的第三种类型—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又细分为引申和比喻两个方面,其中引申列举了三种情况,比喻又分为四种类型。对其第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具体又分了四种不同的情况。对其第五种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构成词的所有语素的意义完全失落,仲认为并非完全失落,它们和词义仍有种种联系,并从词源的角度做了一些探讨。

仲崇山不是全面研究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而只是就符淮青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6、  孙银新的语素义形成词义的方式

孙银新〔2003〕从语素意义形成词义的方式的角度,探讨了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语素意义形成词义主要有五种方式:

(一)、直接实现式。这一部分词,其中任何一个语素的意义都与词义有相近或相似的意义。语素意义直接实现为词义。如“道路”、“声音”。

    (二)、直接加合式。这种方式构成的词的词义是各个语素的意义经过相加拼合而成的,如“品名”、“平分”。

    (三)、直接增补式。直接增补是指词义除了包含各个语素的意义之外,还包含语素意义所不具备的某些内容,词义内容因有所增补而更为丰富,如,“攻势”:向敌方进攻的行动或形势。其中“向敌方”和“行动”都是增补的内容。

    (四)、直接减损式。这种方式指词义同各个词素的意义相比,显得少而单一,其中有的语素的意义已经消失。这样,词义内容只与部分语素意义的内容相对应。如,“窗户”、“干净”。

    (五)、间接转移式。这部分词的语素义和词义之间无直接的关系,语素义需要经过曲折变化才形成词义。这种变化多是借助于典故或引申比喻等特定的方式完成的,如“染指”、“弄璋”。

7、  杨振兰的三方面考虑。

词和语素的意义类型都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部分。以上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讨论多只涉及词汇意义方面,对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方面二者的关系鲜有讨论。杨振兰〔1993〕分别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方面考察了语素形成词义的问题。

词汇意义方面,他认为语素义与语素义在构成词义的时候表现为三种关系,即融合关系、综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融合关系指词义既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从语素义中引申推导出来,其背后隐含着历史典故或历史故事。如“垂青”。综合关系指词义可以由语素义引申推导出来,但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语素义综合概括而成,如“黑心”。组合关系指词义是语素义的组合,从字面上就可了解词的意义内容。如,“富贵”、“伟大”。而如“国家”、“窗户”之类一个语素意义消失的词,被排除在这三种关系之外。

   语法意义方面,词义的语法义和语素义的语法义之间存在的关系有三种情形:〔一〕如果两个语素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且语法性质相同,词的语法义与每一个语素的语法义都相同,如“神态”、“美丽”等;〔二〕如果两个语素有主次之分,那么词的语法义往往沿用主要语素的语法义,如“书包”、“看破”;〔三〕如果两个语素有实语素和虚语素之别,那词的语法义就由虚语素的语法性质来决定,如“桌子”、“阿姨”等词,都因带了名词性词缀而使整个词变为名词。

    色彩意义方面,杨主要从感情色彩方面谈了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类。一,词的色彩义如果是渗透于词汇意义之中的,那么它就由语素的色彩义综合形成,且词的色彩义与语素的色彩义倾向一致。二,如果词的色彩义附加于词汇义之上,某一个语素的色彩义构成整个词的色彩义;或者存在这样的情况:语素均为中性色彩,组合成词后可能转为褒贬色彩。

统观以上的观点,可以发现,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只就词汇意义方面进行讨论,对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的关注不是很多。只有杨振兰同时谈到了三方面。

2.         就词汇意义的关系研究中,对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分类大多可归结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3.         多是就双音词中的复合词进行研究,个别研究涉及到了双音的音译词和派生词。

4.         由于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已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其关系的分类只能是描写性的,虽然众学者对其类型的描写在说法上各不相同,但我们认为是大同小异的。

                                                                                                                                                                                                                                                                                                                                                                                                                                                                                                                                                                                    

二、研究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意义

研究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意义何在?以下的观点作出了一定的解答:

 

 

 符淮青(1985)认为,研究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帮助我们通过恰当说明语素义来正确解释词义。另外,了解了其间的关系对归纳语素的意义有所启发。第三,从一个角度说明语素、词等语言符号同意义联系的某种规律性。

王树斋(1993)认为,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是一个词义形成的中枢和机制,要彻底弄清楚词这个统一体,必须对其关系进行探讨。另外,探讨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还有着如下的重要的意义:(1)对词典编纂过程中的释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有助于人们正确的把握词义;(3)通过对意义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形式结构的一些问题;(4)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际应用。

杨振兰(1993)提到,对语素义和词义两级意义单位进行剖析和探讨,对于词汇学、语义学甚至于语用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以上是对汉语双音词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研究的一些介绍,主要是从关系类型的角度介绍的,顺便谈了对其研究意义的一些看法。

 

 

 

参考文献: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商务印书馆 1979年

符淮青 《现代汉语词汇》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

葛本仪 《汉语词汇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年

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商务印书馆 1990年

周  荐 《汉语词汇研究史纲》 语文出版社 1995年

孙银新 《现代汉语词素研究》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年

符淮青 《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 《辞书研究》1998年第1期                                                                                                                                                                                                                                                                                                                                                                                                                                                                                            

王树斋 《汉语复合词词素义和词义的关系》 《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

杨振兰 《试论词义和语素义》 《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仲崇山 《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补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