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2-03-07 20:34: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课议课 |
《数一数》教案及反思
李芳芳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出示100个小正方体。
(1)估一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才能数得又对又快。
1个1个数,数10次是10个。10个小正方体组成一排。有10排,共100个。
小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2、出示1000个小正方体。
(1)估一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观察,每100个是1层,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1000个
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
3、感受“百”和“千”。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100或1000吗?
4、出示10000个小正方体。
(1)估一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文体?。
(2)引导学生观察,一千一千的数,数10次是一万。
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
5、感受“万”。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10000吗?
三、交流信息,感受大数。
四、练一练
五、小结
教学反思:
一、对教材进行“取舍”。教材首先从“东方明珠塔、珠穆朗玛峰”等4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些生活事例中找出大数,进而认识“千、万”,研究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材的这一呈现方式可谓是完全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但是,我总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东方明珠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离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并且学生在没有经历过大数,还不会读写大数,就出现这些画面不会有太多的感悟,因此,我还是舍弃了这样一个现成的“远距离的生活化”,而选择了直入主题,学完“千”和“万”后,再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感受这些惊人的大数,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会对这些大数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有效利用现代媒体手段。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是相当抽象的,学生对它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动手操作确实是一个变抽象为形象,达到主动建构的好办法。但是,对于大班教学,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教具学具的准备就是个难题,活动的组织开展更是一个难题。如果将10个小方块搭成一个长条(1个十),再用10个长条摆成一层(1个百),再一层一层的摆成一个大正方体(1个千)。这个操作的过程很复杂,不便于组织,弄不好,数学的课堂会变成了“搭积木”的课堂。在经过这番思考之后,我把整百、整千的正方体小块打印在纸上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数一数,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高效而清晰地帮助学生建立了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再通过一段《三字经》动画,学生对“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的理解可以说是达到了深刻。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请各个老师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