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山龙台乡:西秦岭深处闺藏的人文遗韵

(2013-06-29 02:35:01)

武山龙台乡:西秦岭深处闺藏的人文遗韵

本报记者  武文宣 武山报道

 

烟雨慈云寺

 

从武山县城出发,采访车沿贺岷公路而上,出滩歌镇,过漆家庄村就上了邹邹滩。这时候,滩歌的夏天正清凉而绚丽。说话间,已出武山县城南约20公里,我们就真真切切的来到龙台乡地域了。过董庄,沿西河前行半个小时许,就到了太皇山脚下的上河峪林区。

九沟十八岔是上河峪西河流域地形地貌的一个特写。因了地势险要,风景如画而木秀武山。青山、绿水、烟雨、幽谷呈现在了眼前。下了狠心的当地政府,不但修通了一条董庄至上河峪长7.5公里的二级公路,还成立了秦岭细鳞鲑救护站。

武山慈云寺坐落在西秦岭南麓的太皇山半山腰,在一湾翠绿掩隐的悬崖峭壁上山寺依山而建。这里山势雄伟,层峦叠嶂,草木葱郁,四季分明。山上植被成梯状分布,山间泉流、瀑布常年不枯。林间有羌活、猪苓、当归、菖蒲、红芪等40多种野生药材,还有野鸡、马鸡、锦鸡、山鹿、麋鹿、香獐、崖豹、野猪、狗熊等国家保护动物,溪流中还有国家少见的山溪鲵。静坐林间,能听到松涛阵阵,溪流淙淙;循路游览,可睹“七峰莲花抱古寺,五霞彩虹映佛光”的慈云胜景。

武山慈云寺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地处丝绸古道南线支道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越秦岭,穿礼县,过岷县,出陇山,经龙台上陇西,慈云寺便和拉梢寺、木梯寺一样成为当年在秦州大地传播中西佛教文化的中转站。2003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武山慈云寺为宗教,旅游活动场所。

武山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张耀德告诉记者,在龙台上河峪林区,第一条山沟叫头沟,头沟附近有一座叫早阳洼的山,最初的慈云寺就建在这里。因此,慈云寺早先的名字叫早阳寺。据当地老百姓介绍,慈云寺因人而名,这个人就是明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陪同记者采访的武山民俗学者王换成先生说,在明末清初时期,闯王李自成兵败后只身逃到岷州。一天,天气晴朗,闯王来到头沟附近观赏山景,忽然发现后边追来一队官兵,他急忙隐藏在头沟的密林里。当官兵追到头沟跟前时,忽然从天上降下一朵云彩,落在早阳洼,把周围的山梁罩得严严实实,数步之外看不见人影。官兵在大山沟里瞎转了半天,不仅没有见着闯王的影子,就连他们自己也差点迷路。

官兵走后,云雾散去。闯王从深山密林里出来,走到沟口,这才发现眼前有一座小寺院,山门匾额上印刻着“早阳寺”三个字。闯王心中想到:我说怎么会有云彩遮山,原来是此地神灵保佑了我。他步入寺内,拜谢了西方三圣,给寺内捐献了一百两银子的香资,并把“早阳寺”改名为“慈云庵”。

记者一行从山脚爬上山顶,清风徐来,满目青黛,山在轻雾里缥缈,人极四野而神逸。站在山巅可以清晰地看到佛臂弯对面形似五指的山峰。当地人称之为五指山。这里除了山,还是山,到处青松浓郁。初夏的阳光映照在殿宇之间,我们要在这青山绿水,烟霞相映的山寺度过一个上午的时光。

一路寻去,武山慈云寺里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卧佛殿 、天王殿、藏经阁、僧房构成了主要建筑,这些传统仿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慈云寺殿宇顶部的屋脊,全部是精致的砖雕和琉璃浮雕,两侧装饰有花样繁多、斗姿争妍的花卉图案和色彩绚丽、造型奇特的五色龙形象逼真,生气勃勃。

武山慈云寺为净土宗道场,布局虽然楼阁交错,但整体纹路还是比较清晰。以入寺的路为中轴线,可分上寺和下寺。要上慈云寺,必先经过山下的慈云庵,里面住着两个老尼姑,不时招呼我们拜佛。现在,这里还保存着一块清代的匾额和一方碑刻。再爬一段盘山路,便到新落成的天王殿前。这座长4丈,宽2丈余,为砖木结构的殿宇还没有请上佛。石雕显得笨拙古朴,如是砖雕该则更有味道,可惜当时没有这么建。

在天王殿后面二层台地,是著名的慈云寺藏经阁。记者前去的时候,门开着,看样子没有人来过。俗话说,上一趟慈云寺,不去藏经阁就等于没去。以前阅读武山文史资料,早就知道藏经阁内集藏各类经书凡270多种,3万余册。有《大藏经》《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佛学经典著作,素有甘肃最大的藏经寺院之美誉。

进藏经阁的门,琳琅满目的书籍令记者十分惊讶。虽然这些年去了省内的很多寺院,但从来没有见到有那么多的藏书,这还是头一遭。武山民盟的史国栋先生说,其实这些经书基本是现当代的注解类典籍,古本很少。不过这经书可是洪集法师从各地一本一本背回来的。漫步在经书前,记者看到这些经书几乎涵盖了所有佛教经典及名家佛学论著。

因了来时电话有过联系,洪集法师已经等我们了。打过招呼后,师傅便泡茶,分茶。洪集法师的弟子圣应和尚说,慈云寺现有僧房16间,膳房上的瓦已经换过三次,还是漏水。顺势望去,山中有寺,寺中有景。一切都在青山之中,一切都静谧而清凉。山谷是那么的逼仄,树木是那么的苍翠。来到慈云寺,钟声佛韵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人文与自然相互点缀。走着,走着,“山寺钟声远,烟霞焕焕依”的味道就恣意荡漾了开来。

坐落在西方的大雄宝殿是一座长63,宽48,由36根大柱承力的仿古建筑。进得大殿来,彩幡飘飘,香烟袅绕,殿内正中有释迦牟尼玉雕石像一尊,两边是其弟子阿难和迦叶,正中侍立的普贤和文殊菩萨面容安详慈和,南北两边是威严十八罗汉像。转身寻去,其殿墙壁彩绘有24护法壁画,一切都显得肃穆庄严。

出其门,仰头可见门楣上方高悬 “华严三圣”匾额。立柱悬挂印光大师题写板联曰:普令九类圣凡五蕴空而六度具道继大雄,徹证一真法界三或尽而二死亡德超十地。另有河南马连水板联“寺院春深苍雨禅心俱寂,云林书永松风连梦同清”最为绝妙。

仔细读来,依次有上海玉佛寺方丈明阳板联:本来佛身清静圣凡一体养授连当下圆成,为是妙相庄严主伴齐彰灵山会严然未散。识别文字期间,大家看到板联上的油漆已经剥落。在县文物局当过局长的张耀德先生问洪集法师,柱子的油漆就怎么会剥落了呢。洪集法师无奈地笑了笑,他说道:“这就是奸商所为。”修建大殿的工匠偷工减料,用劣质油漆,工序也不规范,门柱、门扇、窗格等不到三个月就开始斑驳陆离了。

一路走去,两个书法板联让记者一行不禁叫绝,于是抄录于此。“慈云垂宝镜天花法雨散袛园,莲社结东林瑞霭祥光辉净土。慈竹苍松果土菩提观自在,云窗月净透明心境见如来”。

转身向南,走进一座长35,宽28的建筑,这便是地藏殿。殿内正中有舍利塔一座,左右两边供奉着地藏菩萨和西方三圣佛像。其内有龙台邑人李焕存彩绘《十殿阎王地狱变相图》和署名孙石“龙”书法和云青“梅”书画作品各一幅。地藏殿门楣上方高悬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地藏殿”匾额,立柱上有甘谷籍巩胜利题写板联云:家第集归收妙文殊生净土,释门洪法放德普贤色化空。

转了一圈,在寺院后面的山石下,有一股清澈的泉水,相传是观音菩萨派龙王送来的镇寺神水。每到雨季,泉水便从石缝中汩汩涌出,形成了壮观的云雨。飞泻的涓涓溪流、漂游在头顶的祥云、虬枝盘曲的李子树,山涧里清脆的鸟鸣,让慈云古寺更加烟雨迷蒙,风轻云淡。洪集法师说,这股水很灵验,见不得脏东西。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看法。

这时候,一朵云从慈云寺的上空飘过,细看,恰似一尾鸡毛升天。北面的观音殿和卧佛殿就那么横在眼前,不禁让人产生“当空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空旷与超然。民间传说给慈云古寺赋予神秘的面纱,引得善男信女不怕路途艰辛,顶礼朝拜;青灯相伴的参禅僧人,敲钟训经,让一尊尊“玉佛”常驻于胸。爬台阶上去,忽然突兀的冒出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念来。李自成只是一位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的过客,在慈云寺并无任何踪迹可寻。倒是这些苦度行僧肩负大志,行乞化缘,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修之地。

从北宋到民国,战乱中慈云寺的建筑多次被毁,各类典籍早已荡然无存。时至民国18年,幕老法师主持慈云寺,才有所转机。后来,幕老法师闭关五年后到了现在四门镇的华严庵。也就是说,起码慈云寺的修建比华严庵早了整整10年。近百年间,慈云寺历任主持有崇清法师、普化法师、妙慧法师、洪集法师。1980年初,慈云寺的主持和僧人开始了艰辛的化缘重建之路,先后集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寺院。洪集法师作为龙台慈云寺的现任住持,他说正在谋划建设主殿和山门。

洪集法师者,武山滩歌白马峪人氏也。1965年出生的洪集法师自幼聪敏好学,乐善好施,慈悲为怀。1992年,法师皈依三宝。1995年,他于山西五台山受具足戒。自此,洪集法师昼夜研习佛法,不畏辛苦,从不间断,佛法造诣迅速提高。为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他云游四海,先后游学于浙江的南华寺、光孝寺、广东的弘法寺、武汉的通宝寺、香港的宝灵寺、青山寺等处。洪集法师除注重自身修持以外,不忘积极弘扬佛法,劝人向善,普度众生,教化弟子日众,其福德因缘,蒙佛哀佑。

下山的路上,被称为武山通的张耀德先生说,有一段时间,洪集法师曾想到滩歌万华寺出家修行,无奈他的想法遭到万华寺有关人员的婉拒,辗转来到当时破败失修的慈云庵。他们其实以前也有过会面,今天一见如故,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他不失时机的建议洪集法师如何才让慈云寺的建筑群更加合理美观,人文底蕴更加丰厚饱满。

从寺院到山顶,没有成形的路,大家只好攀着草木向上爬行。真是应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境。洪集法师一心求善,把人生的许多波折,积淀为内心的浅淡与祥和。将自己和这山水之间的一枝一叶,一鸟一鱼归于沉静,也算时奇迹了。

 

秦岭细鳞鲑

 

西秦岭深处的聚宝盆(

龙台山依恋着白云

山巅上一棵(嘛)迎客松(哟)

笑迎着远方的客人

西河水蜿蜒着东流去

太皇山雄踞在上河峪

青山着绿水着更喜人

慈云寺悠扬着钟声 

 

杨柳树舞动着腰身(

油菜花铺满了西东

山乡的四季(嘛)绿意浓(哟)

沐浴着幸福的春风

 

冷水鱼养殖着生黄金

农家乐富裕了山里的人

朋友你请到龙台来(

享受这自然的恩宠(

 

朋友你请到龙台来(

享受这自然的恩宠(

享受这自然的恩宠(

 

----《朋友你请到龙台来》

一周之前,我是听着这支武山已故青年作家董春晖仿河州花儿填的歌去武山的。

盛夏的武山龙台,田野宛如五色的大棋盘,条条乡村公路犹如彩练飘舞,浓浓的诗意荡漾在龙台山脚下。上河峪西河上游山青水秀、牧歌唱晚。走近色彩斑斓的乡间的田野,感受山和水的亲近,一股清风佛面而来。

250 万年前,一群来自北半球寒带海洋的鲑科鱼类沿着父辈的足迹溯河而上进入淡水区产卵孵化。地理气候突变,冰雪消融,水落石出,突兀而出的莽莽山岭阻断了这些鲑科鱼类的归程。绝大多数的鲑鱼死亡在远离海洋的河流溪谷,极小一部分顽强生存下来,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成为一种新的物种,被人们命名为——秦岭细鳞鲑。

多少年来,武山本地人谁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偶然的机会,武山渔业的张旭和同事在龙台乡上河峪找寻到了几尾秦岭细鳞鲑。张耀德介绍说,张旭当时的心情就象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在没有经费、没有课题支撑的情况下,他自费查阅大量资料,徒步考察了南部四河流域,确认武山仍生存着国家二级保护珍稀鱼类、大海遗子—秦岭细鳞鲑,同时还生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渭河厚唇重唇鱼等十三种野生鱼类品种和两栖类山溪鲵(俗名娃娃鱼)。

谁都知道,秦岭细鳞鲑是我国特有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濒临灭绝,列入国家Ⅱ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厚唇重唇鱼、山溪鲵为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秦岭细鳞鲑在该县生存区域已退缩到大南河西河支流很小范围之内,数量已非常稀少。保护秦岭细鳞鲑等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武山生态环境,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龙台的秦岭细鳞鲑,被人们发现以前的千百年间,也如同被世人发现前的香格里拉一般,在西秦岭深处的山溪河流间默默地繁衍。可以说秦岭细鳞鲑和冷水鱼的养殖对带动乡村旅游业开发,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桥流水美如画,锦鳞动处漾金波。岸边人影悄未语,水清鱼欢跃龙台。”看到此景,大家一定会联想起“鲤鱼跳龙门”的情景,殊不知,在这里却有着鱼跃龙台的另一种诗情画意。

该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记者一行下了慈云寺,准备去龙台乡君义山庄就餐。停车过个小桥,眼前的景象着实让记者感到不虚此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历来都是农耕之本。入座,服务员说,我们这里的山里有大量乌龙头、蕨菜等野菜,在加上人工养殖的冷水鱼,百姓的日子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台乡有不少养殖户建起了新房,有的还购置了小车。在龙台乡,冷水鱼养殖已经成了一个经济创新,农民增收的新名片,而秦岭细鳞鲑更是吸引了无数行人一睹真容。

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条条自由嬉戏的虹鳟、金鳟犹如舞动的彩练,活跃了一塘绿水,也激发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热情。谁都不会想到,这些生灵因生长快、色泽艳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各类营养成分,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董军义是龙台董庄人,精瘦精瘦的。初中毕业后曾到浙江务工,后给别人跑货车,看到家乡发展旅游的前景后,他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而现在,他建设了三个鱼塘,开发了娱乐别墅,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小老板。不安于现状的他在慈云寺下以牧渔为业,诚信经营。见记者来,他热情的招呼大家吃饭喝酒,多少有点财大气粗的感觉。

连绵的青山,清澈的河流,苍翠的绿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都成为吸引山外的人们来旅游度假的绝对优势。朋友说龙台作为一个山区乡镇,水源上游,如何利用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发展山区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显然是一件大事。直到近些年,这个西秦岭深处的乡镇被慈云寺的旅游开发和腰庄新村的建设彻底激活了。想必,一个宜居宜游、水秀山青、整洁干净、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小集镇在不久的将来毅然会绽放在西秦岭深处。

在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着鸡鸣声起床,闻到狗吠声睡去,为桑麻丰收而喜悦,为邻人添丁而欢欣,为一些简单的幸福而感动。这样的生活,怡然自得,却也其乐融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罢了。

 

寻访青山王

 

在武山龙台乡境内,慈云寺不仅因人而名,还因景著称。如果是因诗而名就更了不起了,可惜不是。在龙台乡的很多地方,还流传有很多与李自成有关的传说,如箭子沟门的水磨、青山王宫殿等遗迹都还存在。传说毕竟归传说,今天我们已经无从查考。李自成在武山龙台地区有过活动,却是不争的事实?

君义山庄吃完饭后,记者一行便踏上了去青山村的路。第一次去青山村,是因为记者的朋友魏小宝建了个生态野猪养殖场,去参加了开工典礼。这是第二次去青山了,读武山作家包永庄的《山坡草》,才知道这一带是他年轻的时候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前一日,约好的龙台乡党委书记卢芳因公务缠身无法成行。于是,我们便开始了青山王的寻访。

去青山的车上,张耀德先生说青山王名曰程启龙,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多次去过青山王程启龙的王府,部分建筑至今尚保存完好。他在县文物局当差的时候他曾见过相关文物,相当于现在的告示和请假条之类的东西。

青山,是因为山上树木葱葱,山色青青;青山,是因了与绿水相伴,水映碧绿。这个名曰青山的村庄,大概是青山王家族世代生活的家园,多少沾染了些灵性和王气。青山村位于龙台乡南部,由岸沟、吴家沟、柴岭涧三个自然村组成。

青山村是一个以种植蚕豆而闻名武山的村子,村庄四面环山,山青水秀。漫步在村子的巷道里,时闻狗吠鸡鸣。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因了背靠一黛青色,这里便有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谚语来。

青山是太皇山的主要山峰之一。据《武山县志》记载:“青山,介于大南河上游马坞河与暗沟河之间,跨沿安、龙台、四门三乡,上部名十垛子梁,至四门镇名称麦歌山。”而太皇山岭处于西秦岭土石山地与陇中黄土高原过度地带。主峰太皇山绵亘于武山、岷县之交,海拔3112米,群山簇拥,有如“众星拱北”,俨若“太皇高踞”。

龙台山、见龙山、青龙岗只是西秦岭深处太皇山余脉的几个普通地名。在地里学中,中国人素来讲究龙脉和地气。在中国古老的图腾里,龙作为帝王的象征。青山,就像大自然里一条腾跃的青龙,和它联系在一起的,那绝对是真龙的天子。王换成幽默的说,程启龙的名字里就有龙字,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历史的选择,我们不必细究,还是先去看看青山王宫殿遗存再叙。

青山王府的遗址现在只剩下一座170平方米的殿堂。殿堂的椽棱柱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从烟熏过的梁上我们可以看到有龙的雕刻图案。四门八窗的布局和六棱五椽的框架以及檐下的四根柱子见证着往日青山王府的辉煌和气派。

李自成和康熙帝是否真的来过青山村,现存武山的可考史料中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的发现。但当地群众却传得神乎其神。在村里的一户程姓人家中,自称是程启龙后人的一位村民接待了我们。在记者一行的寻访下,村民从箱子里小心翼翼的掏出了一个红绸布包裹的东西。他说,这个东西他们家保存了好多年,是从他爷爷手上传下来的。记者一行仔细辨认后发现,这写票据之类的东西保存还算完好,是清朝靖逆将军颁发的《劄付》、《令票》、《告示》和户部执照等资料。看着这些遗迹,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青山王确有其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青山王并不是朝廷正式封的王。在清代,朝廷向外族人封王似乎还没有先例。

在青山村,青山王的故事口口相传,经年不衰。有意思的是,传说中李自成和康熙这两位真龙天子都和程启龙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据民间传说,明朝末年的一天,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途经青山,关塞“十垛子”挡住了去路。当地有个名叫程启龙的大户帮助李自成闯过了关隘。李自成遂封程启龙为千总,并代代世袭。李自成走后,清王朝的康熙大帝微服私访来到了这里,适逢“十垛子”强盗出入,扰民抢财,程启龙率众与土匪激战,保护康熙帝爷顺利过了关。是时,天色渐暗,康熙在便在程启龙家里住了一宿。他和村民们长谈,体察民情,了解民风,谈论民俗,对武山特有的土特产大加赞赏。也因程启龙救驾有功,康熙帝特下了一道圣旨:封程启龙为青山王,镇守此地,永保一方平安。自九甸子至剪子沟门为程启龙封地,皇粮归其所有,从此代代世袭。

从青山村下来,我们便爬上了青崖屲下面青龙岗。这里地势较高,站在上面放眼出去,龙台盆地那是尽览无余。青龙岗上有座庙,村民说那里敬奉的是雪爷,雪爷何许人也?至今当地文史学者没有搞清是哪个人。在雪爷庙,院子中间立着几棵沧桑的古柏。然而,龙台的文昌宫早已经没有了宫殿,只余两台殿基,和一些残砖断瓦柱顶石。

一位村里的老人说,传说200年前的一个傍晚,最大的一棵柏树经雷殛后折了,后来就干枯了。传言被雷殛的那天傍晚,树顶上青云缭绕,一阵闪电雷鸣过后,古树梢部折断,有巨龙从树中腾空而出,盘旋三圈后飞升天外。老人的说法是那巨龙修炼多年,已修成离去了。因为这个传说,古树在村民的心中变得更加的神圣。后来查资料得知,龙台文昌宫里敬贡的不是孔子,也不是青山王程启龙。这里敬贡的是四川梓潼县人张亚子。这么看来,青山王和和文昌宫是挂不上钩的。

一天的采访行程结束,慈云寺的烟雨迷蒙,西秦岭深处的牧歌唱晚,水清鱼欢跃龙台的诗意了然于心。李自成、康熙、青山王,这些历史的过客如烟云般早已远离我们而去。几百年之后,我们抚摸这陈旧的正屋厅堂立柱,还能感受到椽梁棱栋间传出的人文底蕴么。遥望青山王府,往日的喧嚣繁华不复存在,唯有当年的人和事至今依然流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