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山渔业:绝处逢生的朝阳产业

(2011-12-22 17:30:40)
标签:

杂谈

 

武山渔业:绝处逢生的朝阳产业

本报记者    武文宣

 http://s8/middle/56f31a53xbd8c1dcd14c7&690

前些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山县的渔业资源日益减少,面对这种尴尬的境地,近年来武山县畜牧局大力推广渔业养殖新品种,而且成就斐然,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生态现状: 自然河流里很难见到鱼了

武山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其中的“鱼”字也是大有来由。武山养殖水产的历史相对久远。解放后甘肃的池塘养鱼虽然多品种和鱼类养殖得到逐步推广,饲养方法也有所进步,但渔业总体上生产发展缓慢,这是何故呢?

12 15 日,记者在武山县龙台乡董庄村采访时,一村民称,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捕获过一条重达15公斤左右的野生鱼,背在背篓里差点能把人打翻,现在很难发现大鱼了。好在我们这里的西河是武山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不过在自然河道里连大一点的鱼都很难看到了。

10 多年前,在武山县滩歌镇小南河里,农民给地里的麦苗浇水时还能捉住2斤左右的野生鱼。现在根本连一条小鱼也捕不到了!”王家楼村民王双喜无奈的叹息道。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渭河、聂河、榜沙河流域,如今却被当地村民抱怨“无鱼可捕”。 “水少了,变脏了” 武山当地群众如是说。

马力镇黎堡村的养殖户魏明得说,早年榜沙河里鱼类品种特别多,有细鳞鱼、重口鱼、面鱼、狗鱼等。如用“扣网子”的方法进行捕捞,每天可以打到10公斤左右的鱼,可现在不可能了。现在的他修建了鱼塘40余亩,养殖草鱼、鲢鱼、鲤鱼。他希望政府能给我们村修一座桥,他们进县城送鱼也不用花1个小时绕到马力镇了。

在去温泉采访的车上,20多年前在武山从事农牧养殖生产工作的张耀德说,前几年,武山渔业工作站的人在龙台乡上河峪找寻到了几尾秦岭细鳞鲑,他们徒步考察了南部四河流域,确认武山生存着国家二级保护珍稀鱼类秦岭细鳞鲑,同时还生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渭河厚唇重唇鱼,山溪鲵(俗名娃娃鱼)等鱼种。

武山渔业工作站站长张旭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武山在滩歌黑池殿,洛门龙泉等地就有渔业养殖,因养殖量少,管理方法简单,鱼的产量很低。 80年代王家楼村也有三四户养殖的农民,其中一户姓陈的到现在还在养。

记者调查: 它们在变本加厉的 “吃”鱼  

本来武山县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为何近年来传统渔业养殖日益减少?近年来,武山县渔业站的工作人员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发现武山各河谷水域鱼类有13种之多。在武山采访时,记者一行驱车经过武山县城的滨河路,低头细看,渭河水体混浊、泡沫状物质较多,不禁让人隐隐担忧。在龙台的西河流域,随处可见河流两岸连绵不绝的天然树林,河水清澈见底,一种恶性循环环境污染场景似乎与记者眼前的景象形成了相对清晰的对比。”

近几年,小南河上游的滩歌镇修建了不少民心工程,黑池殿村养猪场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直接加剧了水质的恶化;腐烂蔬菜汁液流入河中,对水质的PH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种种原因使得小南河河水不再清澈、不再是鱼儿的天堂。一位黑池殿村村民称,我们以前喝了河水也不会生病,现在就不敢吃了。在南沟里面开了好几个金矿,污染后的河水牲畜也不喝了。几年前政府在我们村修建了四个鱼塘,用于处理养殖小区产生的污水,变废为宝。村民担心上游开矿污染也就没人敢承包,闲置了好长时间。

张站长介绍说,鱼类资源减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生态失衡,干旱、暴洪灾害摧毁了鱼类的生存繁衍环境,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加剧了破坏速度,各种水利设施阻断了鱼类繁衍的路径。在我县,曾经河水流量越来越小鱼儿无法生存,社会上闲人毒鱼、电网捕鱼、电打鱼等各种各样的捕捞方式层出不穷,其次河流上游农业生产中农药、生活污水也对河水造成了一定污染。再次是小南河、榜沙河上游金矿的开采直接对渭河流域水域鱼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一大威胁。

目前,武山部分河流出现水资源枯竭、鱼类急剧减少的现象已引起政府及有关各方高度重视。据武山县畜牧局有关专家介绍,当地政府部门正着手对渔业加强管理,提倡“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放流为辅”的科学观念,同时大力推广现代渔业的发展。201110月,该县在渭河流域、榜沙河流域、聂河流域开展以“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放流草鱼、鲤鱼、鲫鱼等各类鱼种65万尾;在龙台乡腰庄村秦岭细鳞鲑救护站,工作人员救护秦岭细鳞鲑200余尾、厚唇重口鱼100尾,准备进行人工驯养繁殖。

武山渭河流域鱼类在数量和质量上目前相对比较稳定,现在龙台西河还可见到一定数量的秦岭细鳞鲑。与此同时,秦岭细鳞鲑保护区的“群众共管模式”也初见成效。简单说就是群众以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使之成为利用和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从而达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双重目标。

据专家介绍,渭河作为一条自然河流,保护上游生态,对水质的改善对渔业养殖是很有好处的;但随着小城镇的开发和工业经济的崛起,整体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对此,因为秦岭细鳞鲑保护区项目还没有正式上马,渔业管理部门束手无策,环保部门鞭长莫及。由于污染严重,原本拥有丰富水资源的武山也有许多地方“有水不能用”。当环境撞到经济这块硬石头时,是很容易受伤的。一位地方学者说的话记者印象很深。

然而,记者调研后发现,无论是推广特色渔业养殖也好,还是发展渔业文化旅游也好,大部分老百姓其实都知之甚少。如何在资源保护和解决生计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和付出努力。

 

朝阳产业:小鱼苗做出大文章

近年来,随着武山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县的水产品养殖将是武山蔬菜之后的又一朝阳产业。到 2011 年,渔业部门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和到北京怀柔、陕西大峪口等地考察,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增加渔农收入、发展壮大武山渔业的思路和办法。

记者从武山县渔业工作站了解到,今年该县鲜鱼产量达到281.1吨,同比增长11.9 ,鱼池总面积达到 320 亩,同比增长7.3 。鲑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全县鱼池总面积达到 9668.2 平方米 ,年产冷水鱼48吨,产值240万元。投放各类优质鱼苗140万尾,引进鲟鱼鱼种1.2万尾,渔业增殖放流各类鱼种65万尾。

当记者来到武山鸳鸯盘古川时看到,眼前是一片广阔的现代化鱼塘。管全祥说,这是该县进行鱼池高产养殖技术的一个示范点。走了半截下坡路,就来到了东胜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养鱼户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这里改造了4口鱼池边坡,合计边坡面积达1000平方米,新购置渔业生产标准化鱼机设施10套,使鸳鸯盘古养殖示范点高产鱼池水面达到80亩,亩均产量达到550公斤,亩均效益达到5200元。鱼场环境也显得更加优美。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县渔业大发展,该县业务部门指导在龙台乡金水湾、力泉冷水鱼养殖场引进冷水鱼发眼卵10万粒,自繁自育鱼苗9万尾为全县冷水鱼苗种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他们扶持建设的四门镇西川亚冷水鱼养殖示范场新引进鲟鱼鱼种1.2万尾。从湖北、西安等地引进良种水产苗种140万尾,草鱼60万尾,鲤鱼50万尾、鲢鱼20万尾、团头鲂10万尾,投放在城关、鸳鸯、山丹、马力、四门等地的常规鱼养殖场(户)保证了养鱼户的生产需要。

大南河流域的西河是武山县生态环境保留较好的河沟水域,是渔业资源保护和特色渔业开发的主要区域。西河流域上游山羊坪、董家庄、沟门村三村位于高寒阴湿林缘地带,耕地面积小、土壤瘠薄不耐旱、种植业缺乏优势,畜牧养殖业由于封山育林也受到一定限制,农业经济较为薄弱。但有天然野生经济植物和中药材种类繁多,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发展特色渔业和保护渔业资源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为实现该区域渔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保促进农民增收。该县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武山渔业工作站的张旭介绍说,我们现在逐渐改进养殖方式方法,提高了亩产、增加了养殖户及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武山县的常规鱼养殖目前正在向现代、高产、休闲渔业方向发展。我们想通过在龙台乡山羊坪村、董家庄村、沟门村发展冷水鱼,西川、三衙等村发展亚冷水鱼,建成四门至龙台特色渔业基地,武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天水市一流水产品养殖基地、甘肃省主要的鲑鳟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从武山渔业站出示的一份全县渔业规划上记者看到,如果龙台乡山羊坪村、董家庄村、沟门村4公里长河沟区域的养殖基地一旦建成,可利用滩涂薄田依地势发展鲑鳟鱼养殖户20户,户均建设流水池塘1.5亩,总面积30亩,户年产鲑鳟鱼10吨,年冷水鱼产值达300吨、产值1200万元。在大南河四门境内建设亚冷水性鱼养殖场10个、亩均1.5亩,总面积15亩,年总产75吨,总产值达450万元。

    武山畜牧局局长陈鹏飞告诉记者,武山特色渔业的发展可使养殖户直接见到经济效益。按农户饲养虹鳟鱼近期效益计算,正常生产情况下,亩均产值40万元,利润占50%,约20万元。创办农家乐,经济效益提高50%以上。大南河流域发展养鱼可以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扩大就业面,增加农民收入。直接带动乡村旅游业,运输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细鳞鲑保护区建设,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取防止资源破坏,防止水域环境污染,严禁偷捕滥捉行为等措施促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