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滩歌:摩崖石刻揭开陇右生态变迁之谜

标签:
杂谈 |
武山滩歌:
摩崖石刻揭开陇右生态变迁之谜
记者 王文元
http://s7/middle/56f31a53x932b2f8c1116&690
http://www.lzcbnews.com/html/2010-10/22/content_76543.htm
数百年来,一个神秘故事在武山滩歌镇流传,传说镇外的一个山崖上有一扇石门,谁能解开秘密,打开门,就会跑出一匹金骡驹……
十多年前,一位中学教师尝试破解石门的秘密,如今秘密已经真相大白,里面真的会跑出来一匹金骡驹吗?
古镇传说
10月8日清早,细雨飞舞,我们出武山县城,沿着蜿蜒的贺岷公路,赶往滩歌古镇。寻找那个传说中让人心动的金骡驹故事。
滩歌镇在天水的西南角上,镇子依山而临河,居高而俯下,小镇正沉浸在清晨的绵绵细雨中,路上看不见几个人,安静极了,隐隐能听见若有若无的雨滴声。
我们在镇上的滩歌中学内,找到了杨建全老师,他是最早动手破解“金骡驹”秘密的人之一。杨老师执着而健谈,熟知滩歌镇风土人情。滩歌在藏语中是踏歌而舞的意思,自唐中期到明之前的千余年间,这里一直是吐蕃族枭波部落的游牧之地。那些来自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沿着滩歌镇边的白马峪河谷繁衍生息,给滩歌文化中留下了许多有游牧民族文化的因子。
“或许那个金骡驹的民间传说,就和这段历史有关联。”我想。金骡驹的故事说的是镇子南面,就发生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叫石碑湾地方。金骡驹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滩歌镇外的石碑湾的一个悬崖上,有块石壁远远看上去如同打两扇紧闭门一样。数百年来,这扇像门一样的石壁,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遐想,并由此演绎出一个民间传说。村民中流传说,这块石壁本来是两扇大门,因为里面有一匹金骡驹,所以被神仙封了大门。路过石碑湾的人都能在距离地面三四米高的石壁上看到两扇大门的痕迹。
乡亲们还说,神仙封门后,又在石壁上写下了一个秘密,留下话说,谁能破解这个秘密,大门就会自动打开,金骡驹就会跑出来。
民间传说,自然不能当真。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个民间传说究竟掩盖了什么呢?
我们边说边走,很快就进山了。石碑湾距离滩歌镇大约15公里,杨建全老师为解开石壁上的秘密的曾多次到过。山里的气温低了不少,雨滴也变成了飞舞的雪花。山腰的灌木丛,山顶的小松树,河边的石头都笼上了薄薄的一层白雪,火红的秋叶不时从白雪缝隙中探出头,风景美极了,似乎是某个国画大师留下的泼墨山水。
出滩歌镇,采访车过了董家坪、漆家庄两个村子后,拐进了一个大弯,这就是传说中的石碑湾了。
深山石刻
石碑湾在乡亲们口中还有个名字叫圈子阖,意思是说这里地处两山相交,地形非常,封闭如同一个圈子。这是一段倒“S”形的山路,路悬崖和小河之间,看得出来,如果不是现代化的施工手段,这里是不会有路的。
在倒“S”的拐弯处,杨建全老师指着石壁上的一个类似横着的“日”字形状的痕迹说,那就是传说中的石门了。站在路边我们只能看个大概,果然有些像门。
这真是一扇门吗?不知道打开这扇“门”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金骡驹”的故事,杨建全早已听说过无数次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实在忍不住了,决定到石碑湾探个究竟。那次,他准备的非常充分,专门从学校中借了一架木梯,带了绳索,照相机等物被乡亲门的三马子拉到了这里。当他沿着木梯,爬到“门”边,搬开树枝,扫开尘土,他发现这是一块平坦的石壁,石壁上刻着不少字。
一瞬间,他为自己的发现所惊呆了。这真是神仙留下的打开石门的钥匙吗?传说了数百年的金骡驹的故事,真的存在!杨建全拿出本子笔,仔细将石壁上的文字抄录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处宋代石刻。
“石刻距地面约3米,纵长225公分,横宽162公分,楷书左行,共16行,首行9字,次行3字,尾行19字,其余皆20字。”杨建全说。这块石刻是按照宋版书的样子镌刻的,好像是一本翻开的书一样,远远看上去可不就像两扇门,石门扇的来历就由此而起。
“石门”的秘密解开了,金骡驹的故事自然也是乡亲们为保护摩崖石刻而演绎出来的神话。现在,一个新问题又出现在了,这些字是什么人刻的,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值得人们爬到半壁上进行镌刻。
“这块石刻的开头就说,政和八年……”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政和八年也就是1118年。无疑这是一处宋代的摩崖石刻。宋代这里归属熙河路之巩州(陇西)管辖,也是同西夏国、吐蕃部族对峙的前哨。
这块摩崖石刻会不会是某次重大战役结束后留下的。仔细研读碑文后,人们发现这是一个普通的砍伐林木的石刻。政和八年,宋徽宗下诏汴京重修被火烧毁的宣德楼、集英殿。修建大殿没有木料,皇帝在政和八年八月下诏书给熙河路之巩州(陇西),命令他们伐木。从碑文上看,知州、县令、镇寨官非常重视,最后选定了沿河的青竹坪为伐木地点。这次伐木从农历九月初二开始,到十二月二十一日结束,共109天,计采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余本。
生态巨变
这块石刻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清代朴学大师钱大昕曾在《金石文跋尾》(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中对我省著名学者邢澍感叹说“甘肃少宋刻”。此后的两百年间,甘肃陆续在永登、成县新发现了一些宋代石刻,也算是是弥补了前代大师们的遗憾。
此时,雨依旧很大,雨滴打在伞上碰碰直响。我们从石壁上收回了视野,山间大部分地方长着低矮的灌木,偶尔能在路边上看到脸盘粗的大松树。这些情形,我们很难和石刻中记载的这里长满“巨木”的情形相联系起来。
汴京修建宣德楼、集英殿为何非要从千里之外的天水武山伐木呢?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在六千年前,今天的河南开封一带,生态植被非常好,生活着不少的部族,随着人口的增多,树木逐渐地被砍伐了。
古代人们伐木的线路基本上是沿河砍伐,到了汉唐时期,随着长安洛阳两京的开发,这里的大木的也被砍伐一空了。平定安史之乱时,又将终南山的树木大肆砍伐。宋初,人们只能进入渭水流域继续向上游砍伐,经过百余年的大肆采伐,百年后从今宝鸡到天水的原始森林带也差不多坎光了。宋徽宗要修宫殿,只能继续沿渭河支流山丹河而上寻找林木,结果就选中了距离汴京千里之外的威远镇青竹平采伐。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盛唐时“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出陇右。”谁想到,到了清末“陇中苦,甲天下”。林木砍伐了,南河水自然就小了。谁能想到,在摩崖石刻的背后,竟然隐藏这样一个秘密。这似乎在昭示人们保护生态,昔日筏运的景象才能复现。
我们离开时,杨老师说,碑文上有5个字完全脱落不能识读,金骡驹也就一直没有现身,这个故事也依旧在乡亲们中间口口相传。其实,金骡驹受到故事这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滩歌镇生活的人们地本土文化从心理到物质的浸染,在当地人心目中,金骡驹和石碑就是财富与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