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的诗性抒写——王若冰文化散文集《寻找大秦帝国》

(2010-02-26 11:19: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聂拾零

历史的诗性抒写

——王若冰文化散文集《寻找大秦帝国》读后

欣 梓

http://s7/middle/56f31a53x807880628f36&690

http://s13/middle/56f31a53x80789e4f8d7c&690

    《帝国的童年——寻找大秦帝国》是王若冰继写作出版了大型系列文化考察散文《走进大秦岭》之后又一部扛鼎之作,也可以说是它的姊妹篇。在《走进大秦岭》中,王若冰以自己历时三月的行走和两年多的内心思考,将秦岭这座以东西走向横亘在中国版图腹地并成为中国南北文化和地理、气候、动植物的分界岭进行了文化学和情感上的认定——它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和以南的长江流域,就是几千年来生成了中华民族血脉的息壤。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的秦,正是在秦岭的庇护和恩泽之下成长强大起来的。

    《帝国的童年——寻找大秦帝国》所写的内容上溯至中国神话传说时代秦人的先祖少昊帝,下迄横扫六合的秦昭王(前306年—前250年)约六千年的时间。在这样大的时间跨度里完成一次写作,其写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再加上文字初创以前的历史,特别是秦非子居西犬丘以前的历史,是以口口相传的神话形式为主要表述手段,这就更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所幸的是王若冰不是在写历史,漶漫无可考的史前记忆,正好给作为一个诗人的智性写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他用自己作为一个生活在先秦故居的后世子民的追念情怀去认定,他用自己作为一个华夏民族文化的承继者的学养去判断,他用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先验视觉去感知并说出,用他自己的话说:“时光一旦流逝,历史真相必将渐渐消瘦,甚至变成一堆零散模糊的时光碎片。然而只要怀有激情与想象,我们总能从那些迷雾紧锁的历史情绪中,寻找到历史真实的呼吸,并让沉睡的历史重新复活,让破碎的历史再现生机。从这些散乱的神话故事里,我看到的是一个许多年后注定要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部族童年的希望与梦想。”(《帝国的童年·神话的碎片》)他从漶漫无可考的史前神话,到春秋战国时代纷繁芜杂的史料中甄别遴选出有关秦人的精神、性格、成长的信息资料,用不足二十万字的写作,将秦人在秦帝国建立之前的成长历程也即它的幼年和童年时代清晰地勾勒刻画出来。正是基于此,源于史而又不拘泥于史的诗性抒写,使我在阅读此书时总被作者在复述和还原历史面目时的想象和激情征服:死的时间成为活的历史,或者说成为现实人生的镜面影像。

    一个优秀的作家总是在用他的文字思想,用他的智慧为我们揭开被时间的荒草和尘土掩埋了秘密。中学时代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至今记着的是“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样的叹息因有秦为虎狼、嬴政残暴作为佐证,那流血漂橹、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便以暴秦酷政、杀伐无度作为主要记忆特征存在于大脑中,而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于秦如何成长,如何强盛也少提及,阅读王若冰的《帝国的童年——寻找大秦帝国》,让我被过去的历史教学局限了的视野顿时豁然开阔——一个民族的强大和兴盛都是有由来的,它一定是经过了千百年苦难的历练,才会成长为一个富于梦想且勇于开拓和进取的民族——在秦帝国建立之前的五千年前,秦人的先祖本是居于山东半岛渤海湾的一个以阳鸟为图腾并有着恋日情结的部落,从和仲追寻太阳西行至青海湖途经陇右,至中潏奉周天子之命驻防西垂,特别在中国进入奴隶制时代即商周时期时,因亲商背周,秦人最后失姓去国,部落首领女防开始被迫走上了西迁求生的漫长征程中,西秦岭的陇右大地上似乎成为秦人命定的居所,于此,秦人开始了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戎、狄在血与刀剑中争夺生存领地的斗争,其性格中的血性、冷酷与好战也是由严酷的生存环境锤炼而成并成为本民族的意志和品质,同时也廓清史学界一直在争论的秦到底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的历史悬疑。“自从赢秦被贬谪到西方,一直到非子被封到秦地的二百多年,赢秦与西戎的生存争战从来没有停止过。鲜血和泪水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在残杀和被残杀的环境里几经沉浮的赢秦,不仅没有被毁灭,而且在陡峭恶劣的环境中变得更加坚定、坚韧和顽强。”(《帝国的童年·与狼共舞》)

    跟从着作者湿热跳动如同血脉的文字(这样的阅读无疑是快乐且令人迷醉的),我也触摸到了“秦”,“这个以农耕文化为其精神内质的植物名称命名的民族”,从父系氏族的少昊帝开始,在历经了聚合、亡国失姓、受辱受掠、西迁、远征、定都、崛起的漫长几千年历程中,正是面对了各种各样的生存磨难和战争血光后,才使得它慢慢具有了坚韧、血性、自信、忠勇、善战且敢于梦想世界的民族气质和精神,并最终以傲视群雄的姿态、横扫六合建立了令世界也为之惊羡的丰功伟业!“秦人在大堡子山附近生活的时代,就是在生与死的刀刃上锤炼筋骨的时期。在强大的戎狄和沉重的精神压力下,秦人度日如年地求生,并且学会了用残忍制造死亡,用冷静面对死亡,用仇恨将死亡推向极致。这一切,就让他们的筋骨更加坚强,更加强壮。坚强到可以让敌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让秦人的黑色大旗在东方六国大地上任意飞扬。一根骨头坚强起来的时候,一个再矮小的人,也就高大起来了。一群骨头坚强起来,一个民族的脊梁就会高耸起来。”(《帝国的童年·大堡子山遗骨》)这种对民族气质和精神的厘清、彰显,我以为是本书写作的主脉,而其中的警策意味是,在当下这个物质和享乐时代里,这样的民族气质和精神是已经流失还是在继续持有?“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从《走进大秦岭》到《帝国的童年——寻找大秦帝国》,王若冰从对秦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生长态势之间的相因关系的情感认定,到对秦穆公以前秦人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复原和呈现,不正是他秉持着一个当代艺术家应有的艺术良知和赤子情怀的证明吗?“在这方面,考古学家和史学家是不敢妄下结论的,但作为作家,作为文学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在不违背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情感和想象复原过去的历史。更何况,秦人生存的精神文化背景是秦岭,我完全可以利用秦人早年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表达我对秦岭的另一种理解和感受。”(《帝国的童年·后记》)

    掩卷并写下这些随感性的文字之时,2009年的最后一天已经来临了,随之而来的好消息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电视系列片《大秦岭》将于 201011日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连续播出,而王若冰是主撰稿。探索并发现,正是《帝国的童年——寻找大秦帝国》这本书的最大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