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外婆

(2023-12-03 23:01:03)
标签:

图片

杂谈

分类: 永志怀念
怀念外婆
      小舅舅王抗生一家从上海来给外婆外公扫墓,我想起我手头有一些和外婆相关的照片,现在把它集结成册。
      小舅舅和我聊起来许多往事,有些我听妈妈说过,可许多我不知道,也不清楚。
      1952年,外公去世以后,外婆身边只有12岁的小舅舅,其他几个大的儿女都在外边或读书或工作。于是妈妈决定把外婆和小舅舅接到北京共同生活。
      那时交通很不发达,妈妈带着我从北京到自贡走了一个多月。在自贡收拾房子和行李又耽误了两个月。直到1953年4月才来到了北京。小舅舅说,一路上他就是看管着只有两岁多的我,不让我跑丢了。这一路上又是走了一个来月,其中有十来天是在宜宾等着买去武昌的船票。妈妈天天去看船票,最后还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黑市票。
      当时在北京下火车是在前门老火车站。妈妈的朋友把我们四人接到他在团中央的宿舍,我们打地铺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我爸爸从中关园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们。然后他叫了三辆三轮车拉着行李和我们几人,浩浩荡荡地回到中关园。1953年初,可能出租车、公交车都很少,而且又有那么多行李,最好的办法就是人力三轮车了。
      小舅舅说他本来在自贡蜀光中学上了初一,转学耽误了一年,重新考学,因为他不是北大子弟,北大附中不收,就上了北京19中,插班读了初二,高中也是在19中上的。那时,北大附中没有高中班,中关园有许多和他同龄的孩子,都是在19中上学。
      上学时,小舅舅的体育成绩很好,后来他还去101中的体育训练班培训。他们的历史课老师叫邓科(邓科后来调到101中,也是我们的历史老师)。他说,邓科讲历史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融会贯通,很有吸引力。他考大学时差点报考历史专业。可是,阴错阳差,他上了北京体育学院(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直到1963年大学毕业,他分配工作去了上海,他在北京整整住了十年。小舅舅喜欢画画,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
      说远了。我和小舅舅聊的最多的还是外婆。外婆出身于大家族,后来嫁入的也是自贡盐商大家族。他是外公的贤内助,外公主外她主内,家里的事,家族的事,里里外外料理得清清楚楚。后来,外婆来到我们家,只有五六口人,那管理起来简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按我爸爸的话来说,外婆只读过私塾,如果文化再高一些,当个公司总经理,运筹帷幄,统揽全局,一点问题也没有。
      外婆并不把钱财看得很重,是个胸怀大度的人。虽然解放时国家赎买了盐商的资产,给她了一些钱,当时她用这些钱培养了4个儿女,都读到大学毕业。另外,只要亲戚家里面有困难,她都慷慨解囊。WG开始,她把她剩余的一些钱和仅剩的少有的珠宝首饰,全部上交。WG结束,那些东西还不回来,她也没有计较。她在自贡灯杆坝的留下的仅有的几间旧居,一直给亲戚无偿居住。后来干脆赠予了那个亲戚。
      四川人很会做饭,外婆更是见多识广。她做的饭菜把我们都吃得嘴刁了。后来连我都学会了几招。比方说汤圆、猪儿粑、酱肉、四川泡菜。还有红烧肉、回锅肉、辣子鸡丁,都是她手把手地教给我的。
      妈妈的胃不好,做红豆沙时,她为了妈妈不吃到红豆皮,就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过滤豆沙,去除那些红豆皮。做汤圆时,买的黑芝麻里面有沙子,她教我把黑芝麻放在水里面淘去沙子,然后晾干炒熟,再加些花生碎、瓜子仁用猪油烹炒做成汤圆芯子,再包汤圆。有亲戚从四川带回一个小石磨,她带着我磨豆子,做豆浆,点豆腐。她做的醪糟、豆瓣酱、豆豉都特别好吃。这些吃食她一做就做好多,然后送给附近的邻居朋友们分享。她还带着我晒萝卜干、穿辣椒串,然后做成麻辣萝卜干咸菜,辣椒酱等等。就是在多年后,外婆勤劳的身影都能出现在我的梦中。
      外婆喜欢看电视,看《北京晚报》。上世纪80年代,金庸小说风靡全国,外婆也成了金庸小说迷。她空闲下来的时候就看看小说,像《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书她都读过。小妹说外婆去世(突发心梗)时,她床边桌上还放着看了一遍半的《鹿鼎记》。
      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年我生了孩子,她给我做醪糟荷包蛋,一碗里放了四五个荷包蛋,我吃不下去。她说她们那会儿生孩子的人一顿都要吃七八个荷包蛋,逗得我笑了半天。
      对于外婆来说,我的女儿是家庭的第四代人,那时她虽然都83岁了,可仍然经常抱着重外孙女,爱不释手,乖乖、乖乖地叫着,后来,这就成了我女儿的小名。
      我们当时还在山西工作,当我们要返回山西时,她看着乖乖更是不舍,后来,她给孩子起了大名,就叫依依。她说依依有三个意思,第一就是依依不舍;第二,因为依依是最大的重孙辈,依与一同音,故而名之;第三,我们姐妹三人的孩子可以顺着往下排,老二的孩子叫双双,老三的孩子叫三三的谐音珊珊或山山。后来,老三黄萱生孩子后,果然给孩子取名霜霜。老二频频的孩子是个男孩,排在了第三,于是取名萨萨(萨与仨同音)。
      我想,这些也是我们对外婆的纪念。
       以下是我发出美篇里的当天(10月27日)的跟帖:
       来自浙江 山里人:唉呦喂~发现比宝藏还要珍贵哦!
       来自海南 隔岸之雨:看到这些老照片仿佛穿越时空进入过去, 非常感动。
       来自河南 琴音文艺演出队: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时间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纯真与美丽。
       来自河北 耕讀垣(邓达辉):充满回忆的公园,在那里也流淌着无尽的友谊与亲情。
       来自湖北 宇子哥:我想象不出当年外婆在颐和园游玩时的情景,她一定非常开心吧!
       来自广西H尽说大实话:外婆和家人一起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真让人羡慕。
       来自河南 华璿:外婆看起来很有活力,一定是个开朗、乐观的人。
       回复 黄丹:外婆极有条理性,可以把家里的生活执掌得游刃有余。谢谢您啦
       来自天津:吴红霞:这些照片真是太珍贵了,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外婆年轻时的模样。
来看看这些老照片吧!
怀念外婆
大约是1947年,妈妈即将离开四川,和父母弟妹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外婆刘若温,小舅舅王抗生,外公王少苏,七舅王乃粒;
后排左起:妈妈王美瑜(刘苏),二姨王美琪,五舅王亚辉。
怀念外婆
外婆刘若温(1903-1987),外公王少苏(1904-1952)
怀念外婆
照片大约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末期。从左至右:王美瑜、王美琪、王蜀龙、外婆、王亚辉。
怀念外婆
1946年,妈妈高中毕业。
怀念外婆
1955年,我和外婆在中关园59号门前。1953年,外婆来到北京,一直和我们住在北大中关园,直到她1987年11月13日去世。
怀念外婆
1956年,一起游颐和园,外婆显得多么年轻,那时候她53岁。左起唐声笑、外婆刘若温、黄丹、李公天、李颂良、黄频频、妈妈刘苏、爸爸黄枬森。
怀念外婆
1957年,颐和园十七孔桥。外婆特别喜欢颐和园,她经常一个人去颐和园游玩,快80岁时,还一个人去颐和园看玉兰花。
怀念外婆
1956年春天,外婆抱着黄萱。
怀念外婆
1957,夏。中关园59号家门口。
怀念外婆
1957,是八大处还是大觉寺?
怀念外婆
1959,小舅舅(后排右)还在上大学,何成武(姨父,后排左)大学已经毕业了。
怀念外婆
1962年,外婆与我们。
怀念外婆
1963小舅舅大学毕业,即将离开北京。
怀念外婆
1964,八大处公园
怀念外婆
1964国庆节期间,我们去八大处公园玩,这是我和外婆。
怀念外婆
1969,中关园。外婆与我爸爸。
怀念外婆
1969,中关园
怀念外婆
1969,我和频频都下乡插队走了,所以照片中没有我们。
怀念外婆
1978年,大舅舅王蜀龙从美国回来探亲。这是外婆和她的孙子祖念。
怀念外婆
1986年冬,外婆和重外孙女乖乖。
怀念外婆
1987年,大舅舅王蜀龙回国探亲,我们一同陪外婆回到了阔别34年的老家——自贡糍粑坳王家大院。
怀念外婆
1987年,外婆和我们在自贡市灯杆坝故居前合影,这一次她见到了许多多年不见的亲友。
怀念外婆
我们一同参观自贡恐龙博物馆,1987
怀念外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