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昨天趁着天气好,去了明城墙遗址公园,也参观了东便门角楼。今天,这会儿天阴着,虽然还没起大风,可天儿已经不清爽了,北边的天空已经是灰蒙蒙的,恐怕沙尘就要过来了。
东便门角楼门前的通道上用风车和灯笼搭起了一道彩色的凉棚,上置“第十二届梅花文化节”横幅。我顺着通道入内,东便门角楼下那高大的门洞就呈现在眼前。60岁以下需要购票,成人票10元。这比外地的许多门票都要便宜。
进得门洞,那一盆盆茂盛的梅花开得正艳。红梅、白梅、绿萼梅经过园艺师的精心塑型,或婀娜多姿,或虬劲威猛,呈现一派生机,许多人围着盆景驻足观看,久久不舍得离开。
拾级登上角楼的城墙,眼界立时开阔。 角楼有四五层楼房高,灰墙绿瓦,周边迎风飘舞着许多面五彩的大龙旗。几门大炮,两块旗杆石,向人们述说着角楼的往昔。
站在城墙上向西北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繁忙的北京火车站,一列列火车在角楼北城墙下来来往往,不停轰鸣,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望着火车不肯离开。
我进入角楼,看见角楼里面正在举办第四届明城墙遗址公园梅花腊梅盆景展。这些梅花盆景更加艺术化,更加优美典雅,致使几个举着“大炮”的老者,对着这些盆景咔嚓咔嚓不停地按动快门。我自愧不如,只在旁边悄悄地拍了几张。
我上楼去参观,正好角楼三层上有一个介绍北京城门的展览,有每个城门的模型,以及城门没拆掉之前的老照片。东便门本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但十分可惜,东便门于1958年被拆除了。
北京城东南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原北京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现存的东便门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面开箭窗144个。角楼内立金柱20根,整座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
我一个一个地浏览那些城门模型,遗憾那些北京城墙的消失。许多人与我都有同感,一个老北京人给他的朋友讲述他儿时在城墙上玩耍的故事。
我拍了几张角楼内部的建筑构造,那些粗大的梁柱十分可观,足见古人对百年大计是不惜工本,下足了工夫的。
出了角楼,我沿着城墙向西走到尽头,从雉堞向西俯瞰,低处就是明城墙遗址公园。而眼前看到的是残城墙的顶部,古城墙上还是很平坦的,只是没了城砖。向西北看,是繁忙的北京站。据说,当年因为北京站和北京站工棚,在修地铁时,几百间建筑工人居住的工棚无法拆除,有意无意地保护了这段古城墙和角楼。东北方向,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北京地标——中国尊。南边和东南边,是车水马龙的东便门立交桥。
我从城墙上下来,现在的大门,是当年的火车券洞。这个洞可不是为了建公园而开的,而是袁世凯开的,1915年,袁世凯决定修建“京师环城铁路”,于是便打通了东南角楼西侧的城墙,并按中国传统的拱券式门洞修建了它,这里便成了通往角楼的必经之路。
阳光从西边照射过来,在拱门阴影的遮蔽下,拍照时显示出了五彩斑斓的光线,很有些神奇。
城墙上有一尊古炮。


沿着城墙向西走,回头看看角楼。

从城墙上向西看,可看见残城墙的顶部。

从城墙上向西北看,是北京站的车库。

从这个雉堞向西俯瞰,这就是明城墙遗址公园。

古城墙上还是很平坦的。

据说,当年因为北京站和北京站工棚,有意无意地保护了这段古城墙和角楼。

放大一点来看看车库吧!


铺舍,为守卫城墙的士兵提供住宿休息的地方。
现在的大门,当年的火车券洞。这个洞可不是为了建公园而开的,而是袁世凯开的,1915年,袁世凯决定修建“京师环城铁路”,于是便打通了东南角楼西侧的城墙,并按中国传统的拱券式门洞修建了它,这里便成了通往角楼的必经之路。
我从城墙上下来,阳光从西边照射过来,在拱门阴影的遮蔽下,拍照时显示出了五彩斑斓的光线,很有些神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