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原题)(转载)

(2014-10-10 09:18:57)
标签:

历史

旅游

教育

分类: 宜宾史话

2012年8月28日 0:51:30   来源:宜宾新闻网 作者:861次浏览 [打印]0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原题)(转载)                                                                           元宵夜的冠英街(博主手机拍摄)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原题)(转载)

冠英街原汁原味的川南民居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原题)(转载) 

古色古香的冠英街

追寻·前世清末古街的繁盛

 

  在喧嚣热闹,高楼林立的宜宾城区戎州大桥北桥头右侧,有一条青石路。穿过青石路,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便跃然眼前,这就是宜宾城区保存最完整的清末古街——冠英街。曾几何时,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如今,这条建于清代、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街在经历了多年的繁华后,渐渐归于平静,并于2010年年初,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

 

  8月23日上午,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记者来到行人寂寥的冠英街,长长的青石板路两边,是青瓦灰墙的川南民居建筑群。1号居民院前,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搬了一把竹椅,安详地坐在古式的木质插板门前,看雨点敲打路面。

 

  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的宜宾,以其历史悠久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铸就了今天“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而冠英街就是这顶桂冠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走进狭长的古街,抬头仰望,千年不变的天空下,是斑驳陆离的灰墙和古老的雕花屋檐,在娓娓诉说着这里悠悠的历史:据说以前这里有个观音阁,因之得名“观音街”,1940年,以谐音取名冠英街,旧时,此街多为富家“公馆”所在,大体为砖木结构平房或一楼一底楼房,均有石柱大门,院落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门窗雕刻十分精致。在冠英街的两端,还有明代的古城墙和千年放生池的唐朝石刻,与这条清代古街相互辉映。

 

  “那就是四川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川南王’刘文彩居住过的公馆。”为记者带路的翠屏区南城街道涌泉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袁文惠指着整条街上门楼最高的一幢宅院说。据了解,刘文彩公馆门额上原本有“丰沛旧家”四个大字,“文革”期间被抹去。此处为冠英街8号,厚重的铁门落了锁,约七八米高的门楼依然能看出这座大院曾经的气派。

 

  刘文彩公馆对面有一个横匾为“墨庄遗庆”的大宅子,算得冠英街现存最好的公馆,门额上镂空的木头、黑字下黄色的底子,在历经岁月的风霜后,依然清晰可见,石朝门上的雕工让人不禁感慨古人工艺的精湛。

 

  据记载,鼎盛时,冠英街上有40余座砖木四合院,基本都居住着盐商、药材商、银行家等有钱人,经营着酒、百货、药材等生意。岁月更迭,如今,街上仅有14户老宅院了。老人们说,那时的人们,都以能生活在这条街上为荣。

 

  有业内人士评价,冠英街虽几经沧桑,面貌破旧,但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地方民居的研究价值、旅游业的开发价值依然不容小觑。而据媒体报道,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子、宜宾籍人士罗哲文,就曾多次力荐将冠英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古街区。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原题)(转载)

冠英街7号院,古老的横匾“墨庄遗庆”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原题)(转载) 

冠英街7号院,古老的横匾“墨庄遗庆”

探访·今生喧嚣中的静谧与包容

 

  历史将宜宾城的繁盛镌刻在了青石板上,长江上的轮船汽笛声、川南码头的川江号子,似乎都萦绕在了冠英街的上空。

 

  今天的冠英街,洗去铅华,用那份处变不惊的淡定与从容,静静地藏于闹市。每天,有人家居住的大院吱吱呀呀的开门声奏出生活的晨曲,迎接溜进古街的一缕缕阳光,而宜宾的老生活、老记忆就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再经过他们口口相传,让生在今天的宜宾人,多多少少知晓了老宜宾的模样。

 

  “听说我住的这个院,是清朝末年,一个做药材生意的刘老板修建的。”居住在街上“墨庄遗庆”大院子里的老人毛云贵今年已77岁,她告诉记者,1953年,她用90元钱在这个院里买了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已在此居住了59年。“那时,这里的房价是宜宾城里最贵的,但我家老头子一看到这么漂亮的房子,就买了下来,为此,还欠了不少债。”

 

  59年过去,毛云贵至今依然清晰记得搬到这个大院来住的日子。“那天是9月26日,让我最难忘记的是,刚搬进屋时,就发现木板上亮锃锃的黑红色土漆能当镜子照。”老人说,院子里现在住了十多家人,正房有三层楼,木窗雕花等非常精致,都是以前的工艺。

 

  与毛云贵同住一个院的老人文安福,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名为“永远”的购房契约,潇洒俊逸的手写毛笔字,密密麻麻地写了4大张宣纸,留住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文安福说,他们一家三代都在这间老屋子里生活,“现在大孙女已经读高中了,准备以后考卫校。”

 

  古街里的日子是悠闲的,每至傍晚,就会有摇着蒲扇、搬着藤椅的老婆婆挪步上街来,沿街而坐,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长凳上做完作业后,会在这并不宽的街上嬉戏,玩着每一个宜宾人小时候都会玩的游戏,“过家家”、“躲猫猫”……在街的那一头,会常见一些老大爷,或在下象棋,或是在眯着眼打盹,享受着没有城市喧嚣的古街带给人的安心和宁静。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原题)(转载)

百年古街诠释着城市喧嚣中的静谧与包容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原题)(转载)

家住冠英街7号院的居民文安福,向记者展示50多年前购房时的房契

传承·保护历史的期盼

 

  历史给宜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修缮和保护的责任,也压在了这一代人的肩上。

 

  事实上,对冠英街的保护,宜宾各方都在努力——旅发会期间,宜宾投入大量资金铺设街道青石板路,改造水电管网,塑造沿街风貌;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2011年7月至9月期间,有关部门对冠英街2号院进行了抢险修缮。

 

  2011年11月,宜宾市政府邀请中规院专家组来宜,借力专家智慧,编制高水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冠英街的规划打造也成了专家组关注的热点。

 

  有市民呼吁,宜宾的冠英街和成都的宽窄巷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成都的宽窄巷子卖传统的手工艺品、川南特产,还搞民俗活动,既传承了历史文化,也丰富了市民生活,可以把冠英街打造成宜宾的宽窄巷子。

 

  “宜宾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较少,即使有条冠英街,规模也很小,与人们对文物保护、打造的需求,肯定还有差距。”市博物院副书记蔡永旭认为,除了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和上级文物保护资金的扶持外,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可以对古街适度开发利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也可借鉴成都等地的成功经验,“比如在街区开办主题客栈、酒吧,还有销售古玩、手工艺品的小店等,举办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的活动,在增加文物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留住游客的同时,增加文物保护收入,传承历史文化。”

 

  记者从宜宾市住建局规划编制科获悉,他们目前正在对此街区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专门规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