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年行情的脉络及对近期反弹的判断

(2010-02-25 20:24:07)
标签:

a股

反弹

基金

股票

 

    前期在和公、私募基金经理们的沟通中发现,大家对虎年行情的分歧比较大。如果一定要总结一些共识的话,那就只剩“震荡”这个词了,大家似乎对今年市场运行的特点达成了某种一致。但这种共识并不能消弭具体操作中的分歧,对投资者的指导意义也不强,主要是因为几个问题:

一、  震荡的范围。大家的分歧较大,而那些将范围说的过大的观点,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如有的研究报告中说今年市场将在2000点到4500点间震荡,这样的策略保险系数当然是大了,但多少有哗众取宠的味道;如果范围过小,首先是没什么人敢这样押宝,其次在指数层面是也没什么操作价值。

二、  震荡的顺序。这个问题也很关键,现在大家都说震荡市中有很多机会,即便从指数层面也可波段操作,但其前提是要正确把握市场震荡的顺序,如果看错了,那么所谓的“机会”就变成亏钱的机会了。现在在震荡的顺序上大家莫衷一是,分歧很大。从去年底的前高后低论到今年以来的先抑后扬论,再到平衡震荡论,都各执一词。

三、  震荡中的选股。现在很多人都说今年是选股年,自下而上的方法是获取超额收益的有效途径。尽管市场风格转化的争论目前已经不再像前期那么热,但大家对“结构性”机会理解的分歧很大。在选股的策略上,许多人接受了大消费的概念,但落实到具体个股,也很难统一,以前在基金“抱团取暖”的现象不见了。

    那么如果去理解虎年市场的特点?对近期的市场反弹如何操作?大盘股今年有无机会?等等问题,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有一定的涉及,因为有不少投资者关心,今天不妨再来简单理一下。

    对于2010年A股市场的判断,我们认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上证综指3000点为中轴的平衡震荡格局,前期市场已处于震荡中轴的下方,我是建议加仓的,而近几日市场有反弹到中轴的上方。但3000点之上的反弹是走不远的,目前市场仅提供一个交易性机会。尽管从市场的平均估值看,目前基本合理,并且处在历史上的中低水平区间。但A股市场短期还是流动性主导型的,估值低本身不构成上涨的直接动力。市场风格迟迟无法转化,有人对称大为不解,银行股估值那么低,为什么少人问津呢?这一现象从流动性和市场主流资金的构成来分析,就不难得到解释。比如,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后,央行再次调高了准备金率,市场当时普遍视为利空,节后两个交易日的下跌也是这一利空情绪的释放。而期间2月19日,美联储也调高了贴现率,但欧美市场却给出了积极的反应。这种相反的思路说明了各自市场的行为特点,A股对“退出”的解读是盯住流动性一面的,而对经济增长的潜台词却视而不见。由于大小非的流通,公募基金在市场中的力量有所削弱,持股占比从原来的28%降为了18%。我们看到产业资本在3000点之上整体是减仓为主的,鲜有增持,这些减持的资金不到2500点以下估计是不会进来的,小非和游资成为了当前市场中的活跃力量,这样的市场参与结构决定大盘股步履蹒跚。当然大盘股在股指期货活跃后,一定会有交易性机会。

    近期市场的反弹还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但3100点之上应保持足够的谨慎,要敢于获利止赢,今年的行情一般只能积小胜成大胜。说到行情还能延续一段时间,有人可能会想到三月份的“二会”因素,不过那只是表象。延续主要的原因是:一、目前流动性依然充足,去年的9.7万亿加上今年的7.5万亿(预期)信贷使得市场充沛的流动性仍可以维持一段时间,而“退出”政策只是改变人们对流动性继续增加的预期,无论是调高准备金率还是公开市场操作,对于收束这样规模的流动性并不能立竿见影,更何况近期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了今年会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二、目前市场各方都比较谨慎,公募基金通过1月份的减仓,现在整体仓位已经较灵活,这也增强了市场的弹性。三、近期正值年报行情的高潮,许多有优厚分红方案的个股不断使市场产生热点,市场的活跃度有增加。四、一季度宏观数据继续向好是比较明确的,此外,近期人民币升值论又起,A股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增加。

    但对本轮的反弹不应抱太大的期望,可能下一次反弹要等跌穿年线以后才会出现。有人也许会问,既然目前市场有这么多的反弹因素,既然市场跌到年线附近就已反弹了,那么下次有什么因素能让市场跌穿2800点呢?我主观的猜测可能会是这样一些因素(叠加或之一):欧元危机引发国际经济的新动荡、股指期货火爆或房地产泡沫破灭等。

 

相关投资策略推荐:

 

 
债券基金——警惕打新风险 专题报告

 

 

虎头行情仍宜谨慎 基金周报
 
2010年第1期投资策略:把握平衡震荡市场中的机会 专题报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