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前QDII可建仓,从QDII的净值高低看投资思路

(2009-05-08 10:57:46)
标签:

基金

证券

qdii

a股市场

净值

香港

杂谈

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一、 4月涨幅超越A股基金

4月份,QDII基金重点配置的香港、美国市场继续承接3月反弹以来的势头,市场表现远超国内A股市场。指数层面上,美国市场标准普尔500指数4月涨幅为9.39%,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4月涨幅为7.35,恒生指数4月涨幅为5.97%,香港国企指数4月涨幅为12.57%。同期A股市场上,沪深300指数 4月涨幅仅为4.59%。

受基础市场影响,4月份QDII基金业绩表现不仅继续为投资者带来了正回报,而且获取了比A股市场股票型基金更高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此轮海外市场的反弹,QDII基金一改08年所有基金单位净值低于面值的情况,有2只QDII基金的净值已位于1元面值以上,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从基金成立之日起开始持有该基金,当前已获取了一定的正回报。

二、 单位净值高低看基金投资思路

表面上看,基金单位净值高低似乎与基金成立日早晚有关系,越晚成立的基金其单位净值就越高,位于1元面值以上的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和交银施罗德环球精选就是最晚成立的2只QDII基金。实质上,隐藏在基金单位净值背后的则是QDII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思路也正在改变。

首先,基金吸取了07年出师不利的教训,08年成立的QDII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不仅较好地利用了6个月的建仓期,以较低的仓位尽可能降低下行的系统性风险,而且在权益类仓位上,也并非遵循时时高仓位原则,大部分QDII基金在不看好市场的情况下保持了招募说明书规定的下限仓位,等待市场机会的来临。这说明,08年成立的QDII基金在面对市场时表现的更加谨慎。

其次,现在部分QDII基金不仅仅着眼于区域分散配置,而更加注重为投资者获取更多的正回报。以高于面值的2只QDII基金为例,海富通中国海外善于抓住市场热点,集中持仓了金融和能源类行业,根据其09年1季报显示,金融业占其股票总投资比例为62.29%,能源类占其股票投资比例为26.96%,剩下的工业仅为10%不到,该基金在行业配置上更倾向于热点。而其他同样投资海外市场中国概念股的基金虽然也是重仓金融和能源,却没有像海富通中国海外这样集中,收益表现上也就略低一筹。又如交银施罗德环球精选,充分利用6个月的建仓期,在市场低迷期仅保持了13.74%的股票仓位,70.28%为债券仓位,但是海外市场3月份一反弹,其股票仓位配置就高达78%。仓位策略上谨慎且灵活,行业配置上也以市场反弹热点金融和能源类行业为主,因此交银施罗德环球精选也为投资者获取了不错的回报。

总体上来说,经历了07年的出师不利,08年的系统性下跌,未来可能会有部分QDII基金管理人在海外市场的投资管理上变的较为成熟和老练,也将会为国内投资者争取获得更多的正回报。

三、 战略性建仓QDII基金

QDII基金目前面临战略性建仓的机会,具体说来,海外市场同去年相比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为好的优秀的管理人提供了积极投资的机会,我们相信在QDII基金里有部分优秀管理人能把握机会并且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当然,在面临罕见的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复苏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在市场反弹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因此在战略建仓的前提下,投资者也可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力选择适合的建仓时机。

4月部分投资者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感到难以把握,如流感等,我们不建议投资者根据这种短期事件去决定申购或赎回QDII基金。是否需要申赎基金,投资者应该具体看全球经济的复苏程度以及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尽管最近的流感疫情可能会对经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有可能阻碍经济复苏的步伐,但其程度到底如何,我们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评估。原则上,我们不建议投资者因为一个不确定性的短期事件而影响中长期投资的决策。

 

近期投资策略推荐:

 

QDII目前面临战略性建仓机会-QDII基金4月月报 月评 2009-05-07
近一年私募基金个体业绩差别惊人,警惕私募中的潜水艇 私募报告 2009-05-07
当前债券基金再也没有机会了?机会在于偏债基金 专题报告 2009-05-07
如何理性认识基金分红 专题报告 2009-05-05
中国私募发展管窥-小荷才露尖尖角 私募报告 2009-05-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