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礼仪培训师徐克茹-礼仪培训探讨-培训师交流)
早上在中央台经济频道看一位女讲师讲理财,镜头由播音员切换到讲师的培训课堂现场,讲师开讲,此时立刻就感觉到这二位女士在身体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
1、表情
播音员的表情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微笑,笑意从眼神里透出来,但又没有到“使眼睛看上去更小”的程度。
培训讲师的微笑要比播音员“灿烂”很多,让现场的课堂里弥漫着轻松愉快的气息。
讲师的正合适的表情,如果用在播音员脸上,就会显得有点儿“夸张”,而播音员的表情用在讲师脸上,就会显得有点儿“呆板”。
2、目光
播音员的眼睛始终是直视镜头的,让坐在电视机屏幕前的我感到她一直都在看着我,而事实上,她是绝对看不到我的。
培训讲师的眼睛除了有时直视镜头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现场观众做目光交流,当看到下面的学员露出困惑的表情时,她立刻就话锋一转,进行了更细致的讲解,又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播音员的目光在向屏幕前的观众单向传递信息,而培训师的目光在和学员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
3、手势
播音员坐在播音的桌子前面,两只手端正地放在桌面上,左手压着讲稿,右手拿着一只笔,但实际上她并没有在写字,手也一直没有动。
培训讲师从开讲直到讲完,两只手一直都在配合所讲的内容做着各种手势。
讲师的手具有吸引学员注意力的重要作用,假如讲师的手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手势,从现场学员的角度就会感觉整体效果太过平板,容易让人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可以说,在培训课程现场当中,讲师的手势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名师的课程录象当中都可以看到。
而播音员的手如果不停地舞动,就会让屏幕前的观众感觉头晕。在拍半身镜头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几乎与一张脸的面积差不多大,手稍微移动,就会把观众的注意力从播音员的脸上转移走。要是两只手都在挥舞,那么屏幕上就会出现多个运动的焦点,观众的眼睛不花才怪。
焦点访谈的节目主持人方宏进,有一期节目是曝光某问题,节目结束的时候他说:“像这样的人怎么还能为老百姓真正的谋福利!”同时把手中的笔一摔,这个微小的身体语言就很恰当地表现出了情绪上的气愤,其效果不亚于拍案而起,却又很好地保持了主播的风度。
4、动作幅度与空间距离
播音员的动作幅度非常小,拍半身以上的镜头时,身体躯干、四肢几乎都是不动的,只有表情有些许变化,而头部也只在很小程度上做出轻微的点头之类的小动作。
培训师就大不一样了,她时而站在讲桌正后方,时而一边讲一边慢慢踱到讲桌的左侧或右侧来,现场的观众有时能看到她的上半身动作,有时能看到她的全身动作,有的时候她甚至还走到某个学员的面前去回答该学员的问题。
拉近(或者推远)人际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是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讲师在课堂现场能够充分运用这个技巧,而播音员与观众之间的实际距离非常遥远,他们是靠什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呢?对了,就是把远景镜头慢慢推成特写镜头,这样观众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与播音员“拉近了距离”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有一个小小的心得:讲师在拍摄课程录像的时候,稍微向播音员靠拢一点点,镜头中的感觉也许会更好一点点,不知是否正确,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