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教育(六):文人的冠服

(2009-10-13 09:21:13)
标签:

冠服

乌纱帽

殿试

传胪

明太祖

国子监

教育

分类: 教育

文人的冠服

大明朝的服饰集汉唐服饰之大成,而又有独创之处,若将各阶层人士各种场合所穿戴的服装集合在一起来评价,其衣冠典丽多采,美不胜收。依明太祖洪武初年规定,全国士庶一律用明代特有的“网巾”在头顶束发,头戴明代特有的方巾(四方平定巾)。

据《明史‧舆服》记载,未授官或退休的文人(儒士)、州县在学学生(生员)、京城国子监学生(监生)的服装,经过了几次变动才定下来。洪武三年,明太祖诏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洪武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员衣,自领至裳,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实际上穿戴时,没有要求衣服要剪裁的这么准确,因为有些学生尚在成长之中。洪武二十四年,有大臣向太祖提建议,“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官府小吏),宜甄别之”,因此太祖敕令工部制作文人的服装样品若干,并亲自甄选裁定,经过三次的试作才定下来。儒士、生员、监生服装名曰“襕衫”,“襕衫”的衣服式样始于北周,后世沿袭,宋、明、清时为秀才举人的公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不同朝代“襕衫”的样式上存在着颜色搭配上的差别。如宋朝时,“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襞积,衣服上的褶裥)。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宋史‧舆服志五》)”明朝时,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黑边)。古代教育(六):文人的冠服如图所画的,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着襕衫,但横襕与辟积画得不够明显。主色不太准确,应该是浅绿色,色泽如玉。

在明朝,经会试及殿试后及格者称为进士;殿试中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据《明史》及《大明会典》记载,状元的服装为:“状元冠二梁,绯罗(深红色丝绸)圆领,白绢中单(里衣),锦绶(锦制绶带),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纱帽(纱制官帽,样式如乌纱帽但不是黑色),槐木笏,光银带(银饰腰带),药玉佩,朝靴,毡袜,皆御前颁赐,上表谢恩日服之。”文中“二梁”本为古冠名,古代以冠上的梁数区分官职的级别,不同朝代规定不一样。明朝时,六品、七品官戴“二梁冠”;而明朝的状元冠用“二梁”,它有一个意思是考中状元者,授官当在六品或七品之间。“药玉佩”是指经药物煮炼过后的玉石,其色泽光润,称药玉,用药玉做的玉佩。状元的冠服在殿试后皇帝钦点状元时颁赐,状元过后需上表谢恩,然后才穿戴。

“进士”其实就是学有所成,可以被授予官职的文人。据《明史‧舆服三》记载:“进士巾如乌纱帽,顶微平,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明朝洪武年间即规定了,状元及进士均由御赐乌纱帽。或许有观众会问,为什么演员所戴的乌纱帽不是黑色的呢?因为状元及进士是准官员了,但尚未被授官职,所以乌纱帽不是黑色的,准确的说应该称为“进士巾”。其实最早的“乌纱帽”出现的南朝宋时,那时的“乌纱帽”也不全是黑色的。明朝时,宫中的女官有一种冠服也戴“乌纱帽”,这种“乌纱帽”也不是黑纱做成的。“宫人冠服,制与宋同......弓样鞋,上刺小金花。乌纱帽,饰以花,帽额缀团珠。结珠鬓梳,垂珠耳饰。(《明史‧舆服二》)”

状元及进士的服装也只是穿几天而已,除状元的服装外,进士的服装过后都要送到国子监收藏。“(进士服)廷试(殿试)后颁于国子监,传胪日服之。上表谢恩后,谒先师行释菜(祭祀至圣先师孔子之礼)礼毕,始易常服(襕衫),其巾袍仍送国子监藏之。(《明史‧舆服三》)”文中的“传胪日”是指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比如四月初四日殿试,则三天后的初七日为“传胪日”。状元及进士被授予官职后,即有专门的官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