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判断大盘中级调整来临?

(2007-10-18 16:41:31)
标签:

原创

投资杂谈

证券/理财

分类: 投资杂谈
如何判断大盘中级调整来临?
淘金客   07年10月18日
 
如果你喜欢股票,如果你关注股指期货,请加入《股指期货博友会》
    大盘今天出现近期少见的暴跌走势。今天大盘在6000点大关口大幅下跌,使得投资朋友对大盘展开中期调整的担心增加了不少。虽然大盘自5000点行情以来,人们多次担心中级调整的到来,但是以前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那么,大盘今天的大幅下跌,是否意味着中期调整真的来了?投资者如何判断大盘中期调整是否降临呢?
 
    一、大盘今天暴跌,权重指标股带头杀跌
    沪深二市今天几乎走出了单边下行态势。沪市早盘还有过虚晃一枪的假动作,深市则一开盘就出现单边下行的走势。至收盘,沪市下跌211点,跌幅高达3.5%;深市下跌606点,跌幅3.15%。同时二市几乎都以最低点报收,意味着指数明天还有惯性下跌的空间。今天二市涨跌家数接近1:3.5,市场弱势特征非常明显。
    从今天盘面看,权重指标股的集体杀跌是导致大盘今天深幅下挫的主要因素。石油、煤炭、有色、钢铁、银行、地产等近期表现强势的主流板块龙头,今天几乎集体下跌5%以上。尤其是近期表现枪眼的新蓝筹股中国神华(601088)和中海油服(601808)更是跌幅居前。此外,跌幅排行榜上,几乎都是近期明显股,如中金黄金、中船股份、南方航空、中核科技等。热点股的大幅杀跌,对人气打击非常之大。
 
    二、大盘今天为何大幅下跌?
    大盘今天的大幅下跌,淘金客认为是消息面和技术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息面,这二天有几个较为明显的利空:
    第一,证监会关于研究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股权互换的报道,市场普遍解读为这是AH股即将接轨的信号,因此对含H股的A股构成极大压力,使得这类权重指标股今天集体大幅杀跌;
    第二,十七大日程过半,基金等主力在目前高位继续护盘意愿大大减弱;
    第三,二大权威证券报的同时示警,市场理解为这是管理层提前为十七大后出台调控政策吹风;
    第四,9月份CPI数据即将出台,市场对9月份数据预期依然悲观;
    第五,昨天同为新兴市场的印度股市,因限制外国资金流入政策出台而一度跌停,引发A股投资者心里警惕。
    技术面,淘金客以前一直说过,大盘有逢千点调整的规律。但这次大盘自7月6日建底以来,上涨超过2500点,期间未出现像样的调整,因此市场本身具有较强的调整压力。因此大盘如果就此展开中期调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大盘会在何种情况下做头?
    淘金客曾指出,大盘一旦具备以下条件,很可能就是中期头部来临之际:
    时间点上,十七大召开是重要参考指标,或前或后,总之距离十七大召开时间应该不太远。
    资金面上,产生大调整必要条件,是当时可能会出现资金短期紧张的局面。
    消息面上,很可能有重大事件出现,而该事件很可能就是大调整的诱因。
    技术面上,大盘很可能是处于乐观的加速状态中。
    如果以上条件全部或多数在同一时间出现,则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股合力将很可能促使5000点行情中期头部的到来(详见笔者以前文章《大盘会在何种条件下做头?》)。
    而从目前情况看,以上四种情况几乎都同时具备了。
 
    四、大盘中级调整真来了吗?
    大盘今天的走势,使得后面存在二种可能:
    一种是造顶性洗盘。由于前段时间投资者一直比较谨慎,因此主力虽然通过轮番拉抬指标股诱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那么主力有可能通过强力洗盘后再造一个双头。果真如此,则大盘这几天的走势就有可能是一次造顶性洗盘。
    另一种可能是大盘就此展开中级调整。因为无论从敏感时间点、消息面、技术面还是资金面,大盘在此位置展开中级调整,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那么,如何判断大盘到底是中级调整还是造顶性洗盘呢?
    淘金客觉得可以通过下面二种方法来判断。如果深市随后交易日里“有效跌破”30日线,则可视为中级调整正式来临;否则便以正常获利回吐洗盘看待。对于沪市来说,则需注意国庆后的跳空缺口5560附近走势:如果该缺口在回补后再创新高,则大盘后市不以中级调整看待;如在回补该跳空缺口后反弹失败,出现再创新低走势,则中级调整的可能性就较大了。
 
    当然,无论大盘后市如何发展,在目前位置控制仓位防范风险依然是第一要务。“资金安全第一,盈利第二”,是淘金客的一贯操作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