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桓公的雄才大略

(2010-06-18 14:13:23)
标签:

招贤纳士

齐桓公

气度

心胸

杂谈

分类: 1.茶座:时光书影

                                           http://img12.3lian.com/gaoqing02/01/75/109.jpg

             齐桓公的雄才大略

 

    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继而很好的使用人才,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明白的道理,也是他们用来创建和巩固政权的最重要手段。春秋时的齐桓公在位虽然只有40多年,但他在网罗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博大心胸,却为历史留下了千古美谈。齐桓公身边谋士如云,一生在识才和用人方面美谈轶事很多,最为典型的两件事就是拜管仲为相和排除众议使用宁戚。

  春秋时期齐国第三个君主襄公是个昏暴之君,在他统治时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避难陆续外逃;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逃到了莒,公子纠在召忽和管仲的帮助下逃到鲁国。在此之后,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公子无知立为齐君,无知也是个昏暴的人,不久就被雍林人杀掉。这时,公子小白在国内贵族国氏、高氏的帮助支持下乘机从莒返国,去夺取君位;鲁国闻知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夺取君位,并派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的途中把他杀掉。管仲路遇公子小白,放箭射中他的带钩,小白应弦而倒,用装死骗过了管仲的追击,并抢先赶回齐国,夺得了君位,成为春秋第一个赫赫有名的霸主——齐桓公。齐桓公继位后,立刻发兵拒鲁。这年春天,双方在乾时兵戎相见,鲁国兵败,公子纠被杀,管仲也成了齐国的阶下囚。管仲被囚齐国,遇到知己好友鲍叔牙,鲍叔牙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并推荐说管仲是个难得的治国之材,应委以重任;使管仲代替自己的卿位置,并甘愿作他的下属。豁达大度的齐桓公得知管仲博学多才以后,对他十分的赏识,于是不计前嫌,毅然抛弃一箭之仇,答应了鲍叔牙的请求,将管仲任命为卿,管仲成为齐桓公的主要幕僚之后,十分注重经济发展,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管仲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都为齐国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而被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周厘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齐王国攻打宋国,齐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军队出发。一天,军队到峱山(山东临淄附近),管仲见一放牛青年冲他疾击牛角高歌,气质非凡,即派侍从把他招来,管仲问其姓名,答曰:“卫国百姓,姓宁名戚”。管仲叩其所学,宁戚对答如流。管仲叹道:“豪杰辱于泯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我国国君大部队在后,不过几日到此,我写封信你去拜见国君,必当重用。”数日后,齐桓公大军到此,宁戚又唱起《宁成歌》:“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至轩。从昏饮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闻听此歌甚感惊奇,派人将宁戚叫至跟前,问其姓名后,桓公说:“寡人率领诸侯征战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夜不旦’,你是放牛的为何要讽刺朝政?”宁戚据理争辩,有些言辞冒犯了齐桓公,齐桓公大怒,命令斩首。宁戚面不改色,仰天叹道:“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宁戚为第三个!”这时身边大臣隰朋上奏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放牛的。”桓公转念一想,怒气顿消,对宁戚说:“寡人聊以试子,子诚佳士”。这时,宁戚从怀里拿出管仲的亲笔信,桓公阅后说:“既有管仲的书信,为何不早呈上?”宁戚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君如恶直好谀,以怒气加臣,臣宁死也不自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准备拜为大夫,朝中的大臣们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诋毁宁戚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齐桓公说:“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因为人家的小毛病,丢掉人家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掉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如果斤斤计较那些表面的、鸡毛蒜皮的缺点,而忽视他本质的好的一面,那真正有才有德的人就得不到重用了。”于是连夜点灯,大摆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不负厚望,屡建战功。后又长期任大习田(农官)。他管理农事,奖励恳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著有《相牛经》一卷。他仕途四十余年,对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起了重要作用。

有大气量大胸怀,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小疵,注重大节,力排众议使用人才,这就是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根本之处,也是他彪炳千古的主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