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改,小心那些德高望重的“婆婆”

(2016-01-14 21:00:42)
标签:

杂谈


      这两天,卫计委又公布了新的改革举措,要求5年医学院校毕业后,要再进行3年住院医师培训加2-4年专科医师培训。消息一出来,中国年轻医生一下炸开了锅。卫计委又收到了铺天盖地的骂声。

      卫计委被骂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事实上,如果哪次出台什么措施不被骂,那反而让人有些不习惯。中国的医改,是一个令人纠结不清的话题,回顾中国这些年的医改措施,除了全面医保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这两个其实并非由医疗部门主导的措施深受拥护外,凡是由卫计委和医管局主导的医改措施,几乎个个是骂声一片。

      中国现在正在推行和正准备推行的医改措施,其实没什么新鲜的,无论是取消编制自由执业,还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其实都是在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接轨。我曾经开玩笑的说过:中国其实没有所谓的医改,只有照抄,而且抄都抄不好。

      很多人会说:抄也没什么不好啊,美国的医疗体制不是很发达很完善很先进吗?

      是的,美国的医疗体制,包括医疗教育体制,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高大上的。但是,高大上的东西,就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吗?我们不要忘了:中国现在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而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是个发展极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穷人家庭引进富豪家庭的健康管理模式,真的合适吗?

      中国曾经搞过“赤脚医生”制度,所谓的赤脚医生,就是接受了极其简单粗浅的短期医学培训的农民,这些人一遍下地干活,一边担负农村的免疫接种、卫生宣传、产妇接生以及常见疾病的诊治。

      如果我们拿现在受过规范教育的医生水平来衡量赤脚医生,他们的水平绝对是惨不忍睹的。但是,就是这些赤脚医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负担起了中国农村的卫生保健工作,支撑起了中国的基础医疗网络。他们水平确实不高,但是培养周期短,数量大,成本低廉。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需求。

    除了赤脚医生,中国的卫生人才培养也曾经非常急功近利以至于有些混乱不堪,在同一个医院中,你可以见到形形色色学历的医生一起工作:初中中专,高中中专,专科,本科,硕士,博士。

      如果当初,我们不要赤脚医生,不要初中中专,不要专科,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协和医院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培养机制,我们会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医生。但是,这种高大上的培养模式真的符合那个年代的需要吗?我们能够短期内提供大量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医生满足几亿人的医疗需求吗?

      所以,当我们着急上火的抄袭欧美的医疗教育制度和医院管理制度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必要现问一句: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符合中国的国情吗?能满足中国的现实需求吗?

      更何况,欧美的医疗教育制度和医疗制度,本身就问题很多备受诟病,其中最备受争议的,是昂贵的价格和高昂的成本。

      2010年,美国的全年医疗支出达到2.6万亿美金,平均每人8402美元。这个数字,令全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不堪重负。我想问一问:如果我们铁了心的要学美国的话,政府和民众有没有做好承担这种医疗成本的准备?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医疗改革似乎以无可阻挡的趋势,大步向欧美高大上的模式迈进呢?

      我有一个“婆婆”理论:中国有句老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婆婆欺负虐待媳妇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当那些受尽欺负受尽委屈的媳妇熬成婆婆以后,她们会不会因为自己曾经受过的委屈而去善待自己的儿媳妇呢?

      答案是不会。

      越是受尽委屈,越是备受虐待,就会越珍惜自己成为婆婆后的特权,就会对儿媳妇越狠。

      这就是人性。

      现在为中国医改出谋划策的这帮德高望重的专家,就是这样一群已经熬出来的“婆婆”,而现在的年轻医生,就是一群无权无势只能委屈求全的小媳妇。

      中国医疗搞市场化,搞自由执业,搞取消编制,延长年轻医生培养年限和成长周期,谁最受利?

      正是这群为医改出谋划策的婆婆们。

      他们已经完成了技术和资历的积累,已经成为成熟有价值的医生,他们渴望摆脱体制的束缚,渴望将自己多年辛苦积累的资源去医疗市场变现。

      同时,他们不愿意年轻医生过早的成长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想方设法的提高年轻医生成长的难度和准入门槛,以确保自己的绝对优势。

      这种事情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医疗费用高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生的待遇极高。在美国,只要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就等于抱上了金饭碗。而美国医生的培养成本和周期也高的吓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医生想获得美国行医资格也非常困难。这一切,明面上的理由是保证美国医生的高水平,但其实,真的是有的医疗行为都需要这么高水平的医生吗?

      说白了,无非是那些好不容易混成婆婆的人,想方设法给后来者设置障碍,人为制造医生的短缺,保障自己的优势地位罢了。

      回到中国医改,搞市场化,搞自由执业,搞取消编制,延长年轻医生培养年限和成长周期,谁倒霉呢?

      首先倒霉的是年轻医生。

      中国医生培养制度与美国不同,美国医生的培养成本是由个人和国家共同负担的,美国政府要向医院支付巨额的资金,来购买这些医院的医师培训服务。这些医院拿了钱,有义务对年轻医生按照要求进行规范培训。而当年轻医生培训完成通过后,他们也不欠培训机构什么,可以自由执业。

      但是,中国政府支付不起这本昂贵的培养成本,所以,中国年轻医生的培养,是由各自所属的单位所进行的。一个生瓜蛋子大学毕业进了医院,你就有了编制,就成了单位的人,单位承担你成长过程中的全部训练成本和风险,并为你提供稳定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让你安心成长。而医院所得到的回报,就是你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高年资医生后,你继续待在单位工作,并承担起培养新的年轻医生的义务。

      无论是编制还是对执业地点的约束,其实都是为了强化医生和医院间的联系。

      当旧的培养制度被轻率的打破,而新的培养制度并没有建立,或者说政府根本不打算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与新的体制配套的培养机制,中国年轻医生的培养体系,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而最可怕的是,这种土崩瓦解的后果我们短期内难以发现,可能要到数年乃至十几年以后,我们才会突然发现:为什么合格的医生在快速的减少?

      这种事情,曾经在另外一个行业发生过,那就是中国足球。

      当初中国足球搞市场化职业化的时候,也是一片叫好声,而中国足球也不负众望,完成了冲出亚洲的重任,创造了中国足球难以超越的辉煌巅峰。

      但是,没有人注意到:那些市场化后在球场上呼风唤雨的球星,都是旧的体制选拔培养的。他们在旧体制下完成了自己的技术积累,然后借市场化的东风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当这帮人陆续离开绿茵场,我们突然发现:中国足球后继无人了。中国队一代不如一代,开始输给以前从不会输的四五流国家,开始连预选赛都出不了线了。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抛弃旧体制搞市场化的时候,同时抛弃了旧体制下的球员选拔培养机制。而我们没有同时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与市场化匹配的新的选拔培养机制。当旧体制积累的老本用光,中国足球瞬间变得更加不堪。

      足球不堪,顶多被老百姓骂骂娘。

   如果这一切在医疗上重演,恐怕就不是骂娘那么简单了。

   毕竟,医生倒霉了顶多不做医生。老百姓呢?能不去看病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