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病毒灵”事件,已经是沸沸扬扬,作为一个超级有职业尊严感的医生,我这辈子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未经医生允许擅自服药,尤其是处方药。处方药是明文规定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其擅自使用的危险要比非处方药大得多。某种程度上,处方是医生的法律授权,任何未经医生授权使用处方药的情况,在我看来都是不可原谅的,即使父母给亲生孩子擅自喂服非处方药物,都是不可原谅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与其造成的后果无关。
在病毒灵事件的后续报道中,我们的媒体记者发布了很多令人震惊的消息,比如多名孩子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心肌酶增高,淋巴结肿大,甚至肾积水等等。据说发生肾积水孩子家长已经在准备法律维权。
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判断药物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到这些孩子,他们检查出的问题是否与服用病毒灵有关呢?这个问题非常专业,需要由专业的人员来做出最后判断。笔者也不敢轻率的用不权威的个人观点误导大家,但可以和大家谈一谈评判此类问题的一些医学原则。
病毒灵,学名吗啉胍,也称为“盐酸吗啉胍"”吗啉咪胍”“吗啉双胍”,是一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发的为治疗流行性感冒而开发的药物,目前临床应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吗啉胍为广谱抗病毒药,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流感病毒和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及水痘、扁平疣等。
除了中药外,任何一种药物在进入临床使用前,都需要经过一系列极为严格的流程来验证期疗效和安全性。其最后一项临床实验是以人为对象的。临床验证有极其严格繁琐的设计、执行、疗效安全性评判标准。只有通过这些测试,才可以进入临床。而在进入临床后,全世界的药监部门还会对其进行不间断的监督监管,一旦出现原来临床试验未发现的不良反应,会即使采取措施,必要时甚至强制退出临床。
但有一个问题是,根据药物研究的伦理学原则,除非极特殊情况(比如目前尚未有效方案,处在疾病终末期的危重患儿),是不允许以儿童,老人,以及妊娠哺乳期女性为临床试验对象的。这也使得很多药物上都
标识着“无儿童、老人及妊娠哺乳期女性临床使用资料”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药物完全不能给儿童使用,当然具体利弊需要医生认真权衡。
那么,如果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如何认定这种不良反应和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呢?
因果关系的认定其实是个很头疼也很容易跑偏的问题。有先后关系,不代表有因果关系。比如一个人吃饱饭无所事事到街上散布被车撞死了,你不能说他是死于吃饭,而只能说他死于车祸。这种道理听起来不复杂,但实际生活中却时常会见到“死于吃饭”的论断。在不久前轰动全国的所谓“注射国产乙肝疫苗”致死事件中,很多媒体和记者都有意无意的将孩子的死亡往疫苗上引。但最终的结论是这些孩子的死亡和疫苗都没有关系。由于新生儿期本身就是孩子死亡的高峰期,而按规定每个孩子都要注射乙肝疫苗。出现一些注射疫苗后耦合死亡的案例其实非常容易理解。
那么,医学上如何评判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呢?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目前国际国内的评判方案远不止一两种,但其大体的原则是差不多的。抛开特别专业的具体问题咱们不讲,我简单讲一下一般性的原则。
首先,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认定结论不是一个有或没有那么简单直接。而是分成几个等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有一些方案里面还赫然有一条:无法判断。
中国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判定因果关系的原则主要根据以下5个条件:1.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不良事件出现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2.可疑不良事件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不良事件类型;3.可疑不良事件能否用联用药物的作用、病人的临床状况或其他治疗方法的影响来解释;4.停药或减量后可疑不良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5.再次使用同一药品后,同样反应是否重新出现。
1、3、5条大家理解起来应该不困难,我重点谈一谈第2、3条。
具体到病毒灵事件,第2条的意思就是:这些孩子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往有没有发现?要知道,病毒灵这个药物已经临床应用超过半个世纪,对其各种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应该已经相当充足。我们很难想象,在这起事件中,会有孩子出现既往半个多世纪都未曾发现的副作用。如果以往临床试验中或者药物上市后的药监部门不良反应报道中,曾经报道过病毒灵导致肾积水的确证案例或者可疑案例,那么这次孩子的肾积水与服用病毒灵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如果没有,那具有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说句实在话,如果病毒灵真的会导致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包括肾积水这样的严重不良反应,我觉得这就不是一个不可擅自喂服的问题,而是这个药物必须立刻永久性的退出临床的问题。那个当年批准这药物上市的管理者,也应该挖出来鞭尸一顿以示惩戒。
至于第3条的意思就是,这些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有没有其他合理的原因来解释。回顾乙肝疫苗事件我们应该知道,乙肝疫苗最后得以洗清不白之冤,就是因为最后所有孩子的死因都被查明,有了科学而合理的解释。在病毒灵事件中,同样如此,如果这些孩子的心肌酶升高等问题,有合理的原因解释,那病毒灵的嫌疑就可以基本排除。要知道,儿童心肌酶水平本身就高于成人。
当然还有一种纠结的局面就是:患者的情况以往没有报道,而同时又没有合理的其他理由来解释,那一般就会被定为可疑。对于可疑的不良反应,需要继续收集临床资料,如果不断出现类似情况,可疑就会变成可能,可能,最后甚至升级为“肯定”。
对于病毒灵事件中,孩子的不良反应是否与药物有关系,笔者第一没有做认真的医学检索工作,第二没有一手的临床资料,难以判断。但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评估,相信我们的专家们,会做出科学而客观的评价。
希望大家相信科学,希望孩子健康平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