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南印象

(2009-07-25 08:43:02)
标签:

老羊皮

原创

休闲

杂谈

感悟随笔

分类: 休闲旅游

济南

/老羊皮

 

济南印象

 

随风远飘说我的文章赞美故乡的多,而写济南的少,看我魂牵梦绕的都是家乡的一切,问我退休后会回乡养老的吧?其实,我没有生于济南,长于济南,但我现在却居住于斯,所以对济南的印象是多方面的。

我不大喜欢济南一带的山。这里的山多呈现裸露状,植被覆盖稀少,这也许是北方山区的通病吧。除了风景区的山还有点灵气,济南周围的山一眼望去,百里萧萧,有无限荒凉之感。尤其周围零零散散的水泥厂,所开凿的山体如同巨大的伤口,恐怖地面对着这个世界,令我的心隐隐作痛。这并不是我历史印象中济南应该有的样子。记得最初学《老残游记》时,初守山老师给我们讲到了一个美丽的济南,刘鹗《老残游记》里一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曾使不知多少富于幻想的人醉心不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令我无限向往。

初老师在济南上过学,他告诉我们如果能到济南上学,我们就可以看到书中的那些名人住过的地方。这使我非常憧憬济南,因为那里有李清照、辛弃疾、秦叔宝,而他们的纪念宝地恰恰就分布在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

就是这个我心中向往的趵突泉,这几年也不争气,曾几经停喷,几经泉涌。好在政府已经明白了,济南的名片就是泉水,没有了趵突泉,济南就像干枯的沙漠,便没有了生命。节水保泉计划实施以来,再加上天公作美,趵突泉自 200396日复涌以来,再也没有停止过,这使我的心稍微宽慰了一些。现在的趵突泉,名胜与人文互为表里。园内除了随处可见的名泉之外,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济南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群里就占有许多。当然了,趵突泉最是大观。现在恰值济南丰水季节,趵突泉三口泉眼“真个似滚瓜涌溅”,其色幽深而暗绿,如碧玉,如琅。池水清冽,冷气逼人毛发。趵突泉畔有无忧泉,游人多在此洗手,以求无忧。水中锦鲤密密麻麻,岸边怪石嶙峋,也颇有几分情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再看看大明湖。趵突泉没水的时候,大明湖就是一潭死水,这也是我浓墨写了趵突泉的原因。可以想象,没水的日子,大明湖就会一切皆已逝去,如昨日黄花,悄然凋谢。高楼大厦已经取代了旧日风景,在棚户区之间密密匝匝地陈列起来。昔日的名城已经不再有自身的某种特色了。它在文明的进程中也不得不沦入了千城一面的悲哀中去了。当然,现在的趵突泉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活力,它的水经过护城河,缓缓流入大明湖,激活了这一潭死水,大明湖也似有了生命似的。政府把大明湖周围的建筑拆迁了,把侵占多年的土地还给大明湖,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现在的大明湖已经从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还原出来。环湖皆是杨柳披拂,一眼便可望到尽头。水面不宽,水势不大,微风吹来,波纹粼粼,使人心中每生妩媚之感。有此一湖,可以说是济南城市营建中的点睛之笔。自然景致在整体布局中的优点且不必多说,即使是人文方面固不知凭添了几多风情。站在铁公祠边,南望隐在雾蔼中的千佛山,却也浮浪、飘渺,朦胧之中,更有婉约之致,难怪古来文人雅士大多钟情于此。铁公祠旁边有明湖居,《老残游记》中最富神采的白妞说书即是发生于此。过了明湖居,则有南丰祠。南丰祠是北宋大散文家曾巩的祠堂。曾巩在济南任知州多年,政绩颇佳,人格文章焕乎千载,也可与明湖之水交相辉映了。

大明湖的西南一隅有稼轩祠,这处祠堂处地偏僻,院内寒酸逼仄。正堂有辛弃疾黑色塑像。造像扬眉昂首,血脉贲张。眼睛极大地瞪着,仿佛要升腾出烈烈的火焰来。辛弃疾本不是词人,然而最终以词名世。一个慷慨自任的英雄,却不得已老死在笔砚之间,实在是可悲了。

大明湖中的千佛山倒影,自从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记叙后,普遍为人所知。自本世纪以来,南关外至千佛山下,民居工厂日稠,数条东西道路开辟,人烟日繁,车辆驰骋,尘烟迷漫,在城中望千佛山都如坠雾中,当然,佛山倒影之景已不易见到。但在春秋佳日,新雨之后,空气新鲜,尤其是在晨底或夕照时,此景便可呈现,有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可鉴。

千佛山古名历山,又名舜耕山,位于济南市的南部。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秦琼是济南人,即是“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的秦叔宝。据说他的故居在五龙潭公园里。《隋唐演义》我听过多遍,两《唐书》里的《秦叔宝传》也读过几回了。历史上的秦叔宝虽然也被封为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但绝对不像通俗小说里那样突出。与其说他是一个军事统帅,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个狙击手。在被通俗化演义化的过程里,秦叔宝的武力指数降低了,而政治地位却极大拔高了。

千佛山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四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六十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七米,宽四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

总体来说,济南是人杰地灵之地,只是与我年少时憧憬的相去甚远。我知道,这几年得益于改革开放,路宽了,高架桥、立交桥多了,可车也多了,道路更加拥挤了。

也不是所有的我都不看好,我喜欢济南的民风淳朴,济南人的厚道。每每走到一个城市,初来乍到,常常会给人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这就免不了打听道路和要去的宾馆。我曾经到过几个大城市,记得有一次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里,当我连续向几个人问路时,他们满脸狐疑地看了我一眼后,便一边说着“不知道”,一边匆匆地赶路去了。而济南人就不同了,有时你问一个人,周遍其他人听到后会主动上前和你搭话,有时怕你迷失还主动带你走一段路。

济南人在买卖上不欺生、不欺骗也可看出其性情厚道之一斑。如果你喜欢早起逛早市,晚间逛夜市的习惯,那么你会发现济南的买主实在。如果你有意要买,卖主会不厌其烦地跟你讲解,而且你要求便宜一点,他大都回答说“好”,立即就会降下价来,而且足斤足两。

济南和其他的城市一样发展很快,只是在旅游等方面没有再创造出更大的名气来,我想可能是与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相联系的吧?这几年政府下大环境治理的决心,蓝天白云也多了起来。至于我梦中的济南的古典气息或许不能恢复了,想起也每觉遗憾。但愿济南经济越来越繁荣的同时能注意点环境保护就好了。如果把周边的山再绿化一些,葱郁一些,蓝天白云的天数再多一些,那我心足矣!

 济南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