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润城的仁义胡同

(2009-05-21 10:37:09)
标签:

杂谈

落花独立

分类: 家乡风物

  丰润城的仁义胡同

文/田雨HXH   摄影/饮墨鱼


     
    丰润城的仁义胡同 丰润城西街有个名叫“仁义胡同”的小巷,就在现在城中心十字街路西南侧,是一条狭窄只有1米来宽,细长约百米且只能容一人行走的小巷子。关于这条胡同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好传说。


    相传大清康熙年间,曹、谷、鲁、陈四大姓氏是城内四大家族,曹姓人家在丰润县城又是第一大户,为了垒一堵墙,与隔壁谷姓人家发生了争执,双方相持不下。谷家说曹家多占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曹家的。两家互不相让,最后同时告到县衙。县官一看是这两家,知道是刺儿头不好剃,因为两家在京都有做官的。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想管无法管,想断不敢断。无奈使了个缓兵之计,说:“这个案子我先收下,只是眼下我公事太忙,过些日子再给你们断。”曹谷两家没办法,也只好各自回家听传。

  县官回到后堂,急忙给在京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分别写了书信,请求各自出面调停调停。

  曹大人接到书信后心想:“我和谷大人一朝为官,又是同乡,为了一尺墙伤了两家的和气也太寒碜了。”因此急忙提笔给家中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一尺墙,让给他人奈何方?万里长城依然在,如今却无秦始皇。”御史谷大人也给家中写了应该“礼让”的书信。

  两家接到书信后,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里退让一尺,留出一条胡同,起名“仁义胡同”,供众人走路。丰润城的仁义胡同

  丰润县城几经变迁,可这条宽不过1米,长不过百尺的“仁义胡同”,至今还在城内西街保留着。

    仁义胡同后来成为当地官府教化乡民的“道具”和榜样。同时他也反应了丰润人讲求仁义,道义为先的精神风采,它彰显的是中国人提倡的“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宽宏大度,仁义礼让”精神境界。

    如果您悠闲之时,可以到老城十字街西约50米路南、那个烟酒批发店西侧,步行走一下仁义胡同,体验一下它的窄、静、幽、清,用心体味一下,我想:您一定会在心灵深处会有所感悟的。

转自:http://www.fengrunqu.com/viewthread.php?tid=8025

 

 

刚才在网上搜索,又找到了几个关于让墙的故事复制如下:

 

【古有前贤】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在流传中还有一说,是“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 关于这两首弘扬仁义、倡导谦让的诗作,到底是谁作的,说的是那家事,真是无从查考,现在流传的就有好几个版本呢!    

 

一是明朝「郭朴」版  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吏部尚书名字叫做郭朴,为人清高廉洁,颇受时人推重。有一回,他接到家中弟弟捎来的书信,信中提到邻里建屋,与他互争一墙之地的情形。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他的弟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也是客气地让出一墙。两家彼此让出一墙,便在原地空出一条巷道。后人便将该处称为「仁义巷」,此事也成为地方佳话,传诵不已。   

 

二是明朝「舒芬」版  再说明朝江西进贤北山人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地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三是康熙朝「张英」版   再话说清康熙时,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势必影响了张英家人的正常出行,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中得到张英寄回的信,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四是「郑板桥」版 说郑板桥作官时,他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其实,关于这首诗的出处,还有清朝「张廷玉」版和「曾国藩」版之说,笔者不想细作考究,只想赞美这种仁爱、礼让的崇高精神!因此,想给博友诸位讲一个当今新“让墙”的仁义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原野小花
后一篇:碎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