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回华师,参加了一次论文开题报告,听了十余位同学做的开题报告。
具体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他们在研究作家作品方面所下的功夫令我辈汗颜。当然,更多地让我了解到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对文学的学术性研究,除了为毕业外,基本没什么功利性。学术性研究的领域相对来说比较窄,应用的范围也不大。记得读研的时候,有位教授告诉我们,一位仁兄研究罗贯中的籍贯研究了大半辈子——即罗贯中到底是山西人还是山东人之类的。当时,我们听了面面相觑,班长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这研究了有个P用。说实话,我估计当时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这么想的。是啊,罗贯中是山西人还是山东人与《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作品毫无关联。真不知道这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既然有这种毅力,干嘛不去研究研究利国利民的事。生活中比这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领域不胜枚举,真是不理解这样的人。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这正体现了我的肤浅。不能理解,不代表别人是错误的。罗贯中是山西人还是山东人对我来说可能意义不大,但在学术研究领域可能意义重大。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曾关注过其他国家的教育。我发现,以色列这个国家,秉承犹太民族重视学习与研究这一特质。以色列国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但它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居全球首位。他们的义务教育普及到高中,高中毕业,所有的学生一律服兵役。但在服兵役的同时,他们可以不断学习和研究,军队中有许多赫赫有名的科学家,这些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可以进入他们的实验室,成为他们的助手,跟从他们学习。所以,现在许多大机构的研发基地都设在以色列。
以色列学生研发能力强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四位高中生毕业后,暑期无事上网,觉得用邮件联系太麻烦,希望能即时沟通。于是,他们一起研发了一款即时沟通的软件,后来以4.07亿卖给了一家美国公司,这款软件俗称——QQ。
不一样的探索领域,不一样的研究角度,不一样的教育体系,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思考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