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依然属于中年 许知远还是那个忧伤的年轻人

http://img.mp.sohu.com/q_mini,c_zoom,w_640/upload/20170515/95685bcde3bd4800a663b05e35fa6168_th.jpg许知远还是那个忧伤的年轻人" TITLE="世界依然属于中年
许知远终于成为话题了,他还没被这个时代抛弃。故事的另外一方马东也没有,而且他是弄潮儿,和罗振宇一样,挺立时代潮头。
这是马东diss许知远的最直接结果,如此一来,许知远和他的视频节目,真火了。
从生理年龄来说,两次diss,是一场中年人对中年人的战争。马东出生在1968年,罗振宇出生在1973,他们和许知远一样,都属于中年一代。只不过和他们相比,许知远更加年轻。看完他和马东引起波澜的那期访谈节目,并不难发现,在灵魂层面,这就是一个生于1970年代的青年人采访一个生于1968年的中年人,如同此前那期对话罗振宇,是生于1970年代的青年,采访生于1973年的中年。
是的,据说一个人变成中年的标志,就是他对于时尚的理解停留在某一个时间段,然后再无变化。这个理解可以完美阐释今天的许知远究竟有多么苍老:衬衫,牛仔裤,皮鞋。我注意到他的皮鞋还是十年前很时尚的那种款式,而且,解开三个扣的衬衫加紧身牛仔不一直是时尚而得体的文化人、媒体人装束吗?在2007年,这身装束很容易吸引到女生。
有文章如此描述马东的装束:“印有自己公司logo的T恤,割过的眼袋,效果也就那样儿。头发是正流行的款式,耳朵上方剃得能看到头皮。整个儿看上去,比17年前做央视主持人时的自己,年轻多了,也洋气多了。当镜头拉远,他和许知远各自翘着二郎腿,陷在米未的蓝色椅子里,他的脚上,穿着一双“铜喷”。这是一双火了20年的、造型和颜色都极其夸张的篮球鞋。49岁的老男人马东,把他穿在了脚上。”
“悲凉感“,这是从青年潮牌装束的马东嘴巴里说的话,实际上,一个人变成中年的标志,并非在于服饰,却在于内心的某种悲凉感。顺着马东的话说,是从“一定要反抗”到“无从反抗”。这个乐天的被90后认可的大叔,却是真真正正的中年人,将自己内心包裹很好,隐藏自我,价值相对主义的背后,每个人都遭遇过各种坎坷和成长之痛,而最终,中年人终于意识到,无论是曾经的年轻人和现在的年轻人,以及未来的年轻人,面对时间,都将会是失败者。
从这个角度,很难讲许知远的采访是失败的,即便他的样子,实在太不像采访。我很不理解评论和围观者,包括今天的90后对于“尬聊”的介意,是不是人们对于访谈过多理解成谈笑风生?沉默尴尬一时无话可说,可能是导向采访最终成功必须要有的代价——对于马东这样一位中年媒体人而言,还有什么比谈出自己真实想法,甚至袒露自我更加困难?按照行家理解,许知远的节目经常剪辑进来很多在一般谈话节目中会被剪掉的“废镜头”,“一些尴尬的、冷场的、不自然的、闪避的时刻,很多这样的瞬间,甚至要靠喝酒来化解空气中的尴尬。
因为这是被访问者防备被击中的时刻;也是访问者在面对障碍之下,依旧坚持挖掘的时刻。”
最终,从新闻采访的角度,许知远获得了他要获得的,那个将自己很好隐藏起来的马东,那个让周围的年轻人觉得俗气,又觉得神秘的看不透的马东,终于在笨拙不专业的采访面前,被迫撕下一点点面具。这个悲凉的苍凉的中年人,就这样在一瞬间惊鸿一瞥,然后,继续自己的滚滚红尘去了。
年轻人和中年人的代沟,往往就是这一点悲凉感。今天很多年轻人常常理解不了悲凉,但却装出了一幅很丧的样子。许知远则将时尚感和愤怒都凝固在2007,而马东则带着这股悲凉,做出了大红大紫的综艺节目并开玩王者荣耀,进而收割新媒体带来的青年红利。所以,这里面有个悖论在于,在今天这个新媒介塑造出的碎片化时代,只有悲凉的中年人才能真正和青年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眼中的自己人和实际的导师。因为悲凉的中年人可以不告诉青年们他真正的经历和故事,而且,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扮演青年。注意,是扮演。
许知远被外界批评为“业余”的提问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设计出风格。这种设计有种生于移动互联时代者的狡黠。许知远这样没有长成中年的70后青年,在嘲笑中成为迂腐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个人设已经足够IP化了。马东说的没错,许知远也是这个多彩世界中的一种颜色。但对青年们而言,真正有趣的事情其实在于,diss完许知远之后的结论:世界不是许知远的,世界看起来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马东和像马东这样的中年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