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燧石村)
http://wx2/large/56eb1a48ly1fe12yaqbmsj20hs0hs41r.jpg
每次发生司法审判不公的案件,尤其是当事人很容易引起民众共鸣时,总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于欢案又一次将民众的群情激奋与国家机器对事件的定性拉到了相互对立的位置上。按照许多人的想法,似乎只有宣布于欢无罪,并严格惩处黑恶势力、警察,最好再追查一审判决的法官责任,这件事才算圆满。我很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这样的伦理与法律交错的案件,人们似乎理所当然地就站在弱者一边,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于欢。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在意对于于欢的判决是否公正,也不在意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是在意个人在国家机器面前的弱小和无力,担心还来不及发出声音就被强大的机器碾过去,不留一丝痕迹——这是我们的焦虑,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在。
如果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相当数量的公民缺乏安全感,反而要提心吊胆地被各种各样的势力夺去财产乃至生命——过去已经发生过太多这样的事,那么也难怪于欢案一出马上就引起社会关注,而其中更多的是愤怒、讽刺、谩骂,几乎整个社会和国家机器都难以幸免,这是人民心中焦虑和不安情绪的宣泄、释放。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龙应台一句“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虽然这句话可以引申为“不在乎公司业绩,只在乎个人工资”、“不在乎班级学风,只在乎个人成绩”。
回到案件本身,不知有多少人想过这些问题:为什么于母的公司要向高利贷借款而不向银行贷款,其公司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警察会有“不干预经济纠纷”的规定,该规定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高利贷和黑恶势力在当地如此横行霸道,与当地政府是否有关?为什么法院会做出这样的一审判决,判决书里的双方证词为什么与《南方周末》的报道有不同?事实的细节究竟是怎样?
司法审判应当如何在平息社会的愤怒、增强民众对国家机器的信任、审判独立、伦理与道德、降低日后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之间进行平衡?当然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都有正确答案,或者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只是希望在情绪的宣泄之后能够冷静思考,毕竟指责谩骂总是容易的,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可能更重要。
本文作者/kyotopictures
本期制图/雅蠛蝶
图文排版/黄奇
编审/邢卉
指导老师/谢勇
转载请标明出处
华南理工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http://wx2/large/56eb1a48ly1fe12ztm86nj20hs06y75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