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去西藏(一)

标签:
西藏泸定桥海螺沟红石公园折多山 |
今夜,我点起一盏小橘灯,趁着身上的酥油味尚未散尽,来写一写西藏之行。
也许是因为严重的乏氧,思绪似乎还停留在那片高原上。闭上眼睛,眼前一会儿是风中猎猎舞动的经幡、袅袅升空的桑烟、不绝于耳的诵经声,一会儿是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巍峨的雪山、伟岸奇丽的布达拉宫,更有朝拜路上那纯净的目光、徒步进藏者灿烂的笑容、骑行者坚定的背影…
这些年,我走过万水千山,远渡重洋,而西藏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转动的经筒、五彩的风马、悦耳的经声、红色的喇嘛、威猛的“神鹰”、血腥的天葬、神山圣湖、还有布达拉,无一不神奇、无一不神秘、无一不神圣,无一不让我心驰神往。
西藏之行可谓经过一番慎重规划,最终决定7月27日出发,从大连飞往成都,川藏线进,青藏线回。进藏的线路有新藏、青藏、川藏、滇藏,而稻城亚丁——“蓝色星球的最后一片净土”让我们选择了川藏线,但又是在亚丁我们改变了计划,走了一段川滇线、滇藏线,从而只能放弃青藏线,从拉萨直接飞回大连。
一、泸定桥-红色之桥
这次川西行的第一站是泸定桥。我想大多数国人对泸定桥的最初认知是来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取名“泸定”并书写桥名。桥长101.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全桥铁件重40余吨,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并排作桥面,4根分两侧作扶栏,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
1935年5月29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红二师四团昼夜行军240里,在对岸守敌已将大部分桥板拆除,并火力封锁桥面的情况下英勇飞夺泸定桥,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世界军事史上“惊、险、奇、绝”的不朽篇章,泸定桥因而成为红色第一桥。
7月27日早晨,我站到了泸定桥头,年少时的记忆似乎穿过厚重的云层,扑面而来,与真实的泸定桥一一对应。
如今的桥面铁索上已经铺上了木板,桥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浊浪滔滔。颤巍巍地走在桥上,依然能感受到曾经的“铁索寒”。
二、海螺沟-初尝高反
海螺沟位于贡嘎雪峰脚下的高山峡谷中,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山下长春无夏,郁郁葱葱。远望终年积雪不化的贡嘎雪山,气势恢宏。
月亮湖
三号营地冰川
海螺沟冰川是贡嘎山东坡众多冰川中的一条,尾端伸入到原始森林区达6千米,海拔只有2850米。冰川的末端,由于冰川消融形成了冰下河与冰涌泉。冰下河来自于地面的出口,即冰川城门洞-冰崖下的隧洞,因状若城门而得名;冰涌泉来自于地下出口,流量10立方/秒(10月),为海螺沟主流的水源。冰川城门洞与冰涌泉的位置随冰舌末端的退缩而不断地向上游移动,是海螺沟的胜景之一。
冰河
坐着观光车进入景区,满目苍翠,清新的风中带着阵阵凉意,很惬意。可是上山的路没走多远,我就心头鹿撞,“砰砰”跳动的心脏似乎要撞破胸膛。当时只以为这段时间太累,身体状况不太好,却没意识到“高反”已经给我发送了警报。可能因昨夜一夜未眠,疲惫的身体过早的与“高反”交手了。
三号营地的海拔是2940米,路很平,据说离景区的观光车站起点只有20多分钟的路程,可是走起来却总也走不到头。
天下起了雨,踏着泥泞更艰难。其实步行要一个多小时。
过了月亮湖就是平坦的木栈道,突然感到头痛欲裂,心慌气短,我知道“高反”来了。栈道下就是冰河的河滩,散落着红石,离冰舌更近,一贯不服输的我却没有一丝力气走下去。好容易挪到了观光车站,我已面色惨白,说不出话来。坐车下山途中,我只觉腹部翻江倒海,幸好垃圾桶在座位旁,抱着垃圾桶吐得一坦糊涂。第一天,我就给队员们打了样,演示了“高反”的情景,实出无奈。
这一夜我们住在一号营地的“半亩温泉酒店”,海拔1700米,我却没有体力去体验冰川温泉。
红石滩
中国红石公园位于康定市的环城公路上,是大海螺沟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天、白云、绿树、碧水、红石,就像一幅唯美的油画展示在路旁,人在画中,画随人动。
这种稀有的红石是因其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藻类(乔利橘色藻,因富含胡萝卜素,在阳光照耀下呈鲜红色)而形成。在湿度、温度、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这种植物就会在岩石的表面自然生长,大概四五年后就会死亡,然后再生。
雪白的浪花从石间穿流而下,如曼妙的音乐,如跳动的音符,在 阳光的照射下,色彩瑰丽,美不胜收。
雅家梗雪山
折多山-西出折多
折多山垭口海拔4298米,是川藏线上第一个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号称“康巴第一关”。折多山既是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翻过了折多山,就正式进入了康巴藏区。
折多山对我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前一天的2940米已经让我痛不欲生,而面对近4300米的海拔,我能否战胜高反、能否顺利进藏,心中还是很忐忑的。
垭口上五彩斑斓的祈愿墙,满满的藏族风格。九层祈福墙全部由一块块黑色石头搭建而成,上书金黄色的大字:川藏第一关,祈愿墙。祈愿墙上面摆放着“扎西德勒、一路顺风、吉祥如意”等字样的祈愿石。
西出折多 高3.8米,宽2.5米,重达36吨的石碑,据说此石碑是来自折多山上的天然巨石。
西:一路向西,地理位置指向318国道的远方。出:以折多山为起点,走出平原,正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青藏高原。“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又是“折多”二字。
从垭口石碑再往上走,一路的经幡夹道,踏着石头铺就的台阶,我登上了百米多高的顶部。
经幡又叫风马旗,有蓝、白、红、绿、黄五色,分指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大地。
有句佛语是:“风吹幡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意味着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经幡是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风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
放眼望去,雪山似乎插入了云端,经幡在风中起舞,牦牛点缀着草原,如盖的白云与如练的山路遥相呼应,“康定情歌”几个白色的大字如神来之笔镶嵌在绿色的草地上。我竟然一点高反都没有,喜悦之情无法言表,好想在这4000多米的垭口上唱一曲《康定情歌》。
天路十八弯
经过新都桥的一夜休整,7月29日清晨,在时断时续的雨中,我们向稻城亚丁出发。
天路十八弯似一条玉带从剪子弯山的山脚绕上山顶,厚重的云雾紧紧地遮盖着路旁的千山万壑,车行驶在盘山路上,如行云中。剪子弯山藏名叫“染玛浪贡”,意思是“全天有云雾的山”,确实是名副其实。
俯瞰山下,天路十八弯划着优美的弧线。“天路十八弯,绕着藏家人的水和山。”
熊宗卡 海拔4281米,云更重,雾更浓,云雾交融,群山如黛。
卡子拉山
太阳终于撕开了厚重的云层,露出了丝丝缕缕的笑容。海拔4718米的高山草甸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游人就是剧中人。
过高的海拔让人心慌气短,不由自主地将脚步放轻、放缓。
兔儿山
海拔4696米,远观酷似兔子耳朵屹立在风中。可惜云雾太重,“兔子”只是朦朦胧胧的剪影。
海子山
车行驶在这片无人区,窗外的景致一闪而过,目光所及只有怪石与野草,蛮荒而苍凉。这里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即“稻城古冰帽”。200万年前,第四季冰期冰川运动带来地壳的隆起、挤压、坍塌、堆积,形成了眼前“天外星球,千湖之山”的景观。
海子山石河公园 又名“冰漂石河”,距县城稻城40公里,是海子山冰川形成的长长石河,学名“冰川漂砾石”。
这一天,翻越了六座高海拔的大山,天将晚,终于到达稻城。
雨中,我们绕白塔转经一周,愿一路顺利,一切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