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西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行,因为早晨错过了火车站前游3路直达乾陵的汽车,只好到长途汽车站坐车到乾县,再从乾县打的到乾陵,乾县的士是不打表的,司机随口要价,并声称此举已被地方政府认可。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梁山,距西安约85公里,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进入乾陵大门,主墓的全景尽收眼底,陵墓顺梁山北峰而建,气势雄伟。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彰显着恢宏的气场,非则天女皇不能驾驭。
http://s6/mw690/001AGwwszy6Mfor5eYd15&690
http://s9/mw690/001AGwwszy6Mfos5UZW38&690
http://s10/mw690/001AGwwszy6Mfotzpmp49&690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号乾陵。武则天之所以能葬于此,是因为她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实际上乾陵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来,现代人认为这是二帝合葬墓。
历史只是历史,而现实却做了重新的定位。在世人的眼里,乾陵就是武则天的陵墓,而李治反成了附葬。
梁山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南面两峰取名叫“乳峰”。
远远望去,梁山就象一位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所以才有“三山、一美人”之说。
著名的“无字碑”
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她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连死后的墓碑也成了一个揭不开的谜底,“无字碑”再一次考量着世人的智商。无字碑之无字,引起了人们无数的遐想。也许,则天女皇觉得自己功高盖世无法用语言表述;也许年迈的女皇觉得自己罪孽深重,难不成碑文写成檄文?也许,她累了,一生的功过是非还是让后人去评说吧。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
http://s1/mw690/001AGwwszy6Mfoyq8jCf0&690
http://s14/mw690/001AGwwszy6MfozGoTX8d&690
http://s7/mw690/001AGwwszy6MfoAZIqO46&690
“述圣纪”碑
为则天女皇为高宗所立之碑,高6.30米,宽1.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
http://s13/mw690/001AGwwszy6MfoNYLLu2c&690
历史是刻板的,而时间却随意地演义着荒唐,千年的风霜雨雪,将“有字”变成无字,而“无字”却成了有字,是玩笑?是讽刺?世人心中自有评说。
“六十一蕃臣像”
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个中原因,众说纷纭。有说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挑唆当地的群众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也有考古学家又认为,这可能是地震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
http://s6/mw690/001AGwwszy6MfoRkTlz85&690
http://s16/mw690/001AGwwszy6MfoT6JC7e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