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2018-07-31 10:16:57)
标签:

高考

教育

作文

文化

分类: 诗歌鉴赏
留诲曹师等诗

  (唐)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2),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孝友与诚实(3),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4)。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 释】

  (1)杜晦辞,小名曹师。晦辞有君子要韬光养晦之意。(2)不尔:不这样。(3)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4) 柯: 草木的枝茎。

  【今 译】  
      世上万物有丑恶也有美好的,各自有自己的姿态形状可划分。

  只是人就不这样,以学习与不学习来论人品。

  学习不是只探求事物外表的花样,要自己把问题的根子都拔出来就是刨根问底。

  孝敬父母长辈兄弟姊妹们友爱,就不要忘记你们说过的承诺语言。

  仁义礼智信的学习根本深厚与坚实了,如树枝树叶自然滋润繁茂。

  思念你们不要忽略这些,期望用这些来光大吉祥我们的家门。

  【品 读】《留诲曹师等诗》(《全唐诗》第524卷),是晚唐诗人杜牧在弥留之际写给儿女们的诗。诗人结合自己的生平经历,给儿女们讲述了做人的道理和求学做学问的方法。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杜牧在诗中首先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甚至差别非常大。做人的好丑、成人的关键是“学与不学”。学则好,不学则丑。学则进,不学则退。学则成,不学则废。孔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个至圣先师。孔子成为至圣先师的根本是什么呢?他有一个成功的起点,那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他还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认真学习,孜孜以求,才能有知。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这句诗是讲:学习不能像看花一般,流于表面,而是要寻根究底。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建立了,人道就生发出来。这是读书学习的秘诀,也是做人、成人的成功之道。杜牧也总结自己读书学习的秘诀:“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杜牧自幼读书学《礼》,“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杜牧为官做人,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其作诗,风格独特,意境深远,有独创性,追求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其为文,有感而发,切中时弊,以有助于政治教化,能裨益日用民生为核心。他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诗人、作家。后人因称他才华横溢,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正是以自己的读书之法和人生经验告诫儿女们:“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原 文】

亭亭山上松(1),瑟瑟谷中风(2)。风声一何盛(3),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4),终岁常端正。岂不罹(5)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 释】

从弟,堂弟。(1)亭亭:耸立的样子。 (2)瑟瑟(sè色):寒风声。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5)罹(lí离):遭遇。

【今 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寒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品 读】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诗人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起首二句,描绘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寒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挺立的姿态,用“瑟瑟”摹拟寒冷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并引发三、四两句的胸怀抒发。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 “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始终挺拔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及其品性的价值。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最后两句以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及里,既塑造了松树 “亭亭”、“端正”的外貌,又揭示了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同时借松树的高洁以自勉,也借以勉励堂弟,希望堂弟坚贞自守,承传家风,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耕读本性,不因处境艰苦而丧失孝廉本色。


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
白居易
 
今日夫妻喜,他人岂得知。
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2)。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桂燎熏花果(3),兰汤洗玉肌(4)。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今 译:
今天我和妻子很高兴,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我自己叹息生育女儿晚了,因此也惊叹自己见孙子迟了。
物以稀少为珍贵,情却以年老更慈爱。
新年逢吉日,孙女满月时家人叫我给她起名。
点起用桂木做成的火炬照明庭中花果,用香料泡成的温水给孙女洗澡。
怀中有孙子抱就是很好的事,为何一定要抱上男孩呢?

品读:

古人有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却非常喜欢女儿。白居易38岁时才有了一个女儿。妻子因生女儿而心有歉意,他却开导说:“自古以来,英雄也不全是男儿,传说中的木兰不就是女儿吗?我虽不识刀剑,却通诗文,女儿无须替父从军,却能助父为文。”他愉快地给女儿起了名字“金銮”。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对女儿的教育上,希望女儿成为皇帝也赏识的翰林学士。平时,白居易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怜爱无比。不料金銮在3岁时生病夭折,白居易悲痛欲绝,抚尸痛哭:“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悲来四肢缓,泣尽双目昏。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他想挑选上等棺木厚葬爱女,可他为官数年,清正廉洁,并无积蓄;再加上当时为母亲守孝,俸禄已经停发,家中几乎无米下炊。不得已,他只好让妻子杨氏当了手上的玉镯,将爱女裹尸薄葬。

  过了4年,妻子杨氏生了第二个孩子,结果又是个女儿。这个女儿的长相几乎和金銮一模一样,白居易仍然非常喜爱,亲昵地为女儿取名“罗儿”。当他看到罗儿健康地成长,更是喜上眉梢。他在《罗子》一诗中写道:“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我今年已长,日夜二毛新。顾念娇啼面,思量老病身,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他不管自己仕途上如何失意,也不管自己心情怎样沉郁,每天望着罗儿天真可爱的神态,愈加心花怒放,早起为女儿梳妆打扮,晚上又教字识文,空闲之余,携妻带女出外游玩。天真幼稚的罗儿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白居易总是有问必答,琴棋书画,都悉心指点。为了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深沉挚爱,他欣然命笔写诗道:“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白居易顶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拒绝了朋友纳妾传后的游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对女儿的教育上。他希望女儿迅速成长,决心像东汉文学家蔡邕呕心沥血培养女儿文姬成材那样,把罗儿也造就成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当时,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将自己的诗稿,编订成集,因身边无子,唯恐失传,以诗相寄,倾诉“天谴两家无嗣子,欲将文字付谁人?”的苦恼。白居易阅后,对元稹的嗟叹写诗相慰:“各有文姬才稚齿,俱无通子继余尘。琴书何必求王粲,与女犹胜与外人。”由此可知,白居易是非常看重自己女儿的。

  罗儿20岁时嫁到一户姓谈的人家,婚后两年,生了一个女儿。白居易唯恐女儿和女婿因为生女儿情绪懊丧,便兴高采烈地为外孙女起了个名字叫“引珠”,并且在引珠满月时,亲赴谈家贺喜,并写了《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见《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七》)

  一诗祝贺。诗的最后一句说:“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他把自己一生挚爱女儿的甘苦,浓缩成富于哲理的诗句,以示后人。阿罗夫妇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诲,夫妻恩爱,关爱女儿,被人们传为佳话。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唐)白居易

雨砌长寒芜(1),风庭落秋果。窗间有闲叟(2),尽日看书坐。
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多取终厚亡(3),疾驱必先堕(4)。
劝君少干名(4),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我心知已久,吾道无不可。所以雀罗门(4),不能寂寞我。
 (1)芜(wú):草长得杂乱. (2)风庭:庭院。(2)叟(sǒu):年老的男人,也作长老之称。(3)厚亡:厚,深重。厚亡 ,即深重的灾祸,引证解释亡失很多。(4)疾驱:尽力驱赶车马急速行进。 (5)干名: 干,追求,求取。干名:追求名誉。(6)雀罗门:即门可罗雀。
    雨水浸渍的台阶长出荒芜的杂草,庭院里落下秋天的果实。窗前一赋闲老人,整天坐在那里读书。
    书中读到历史往事,其中的福祸历历在目。过多地贪图物质与名利必定引来深重的灾祸,尽力驱赶车马急速行进必定先堕落。
    劝你们少去追求名誉,名誉是禁锢自身的枷锁。劝你们不去贪求物质利益,对物质利益的贪欲是焚毁自身的邪火。
    我心里很早就明白这些道理,我认为身外的名利是不可贪求的。    所以即使门可罗雀,我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寂寞。


也许白居易为人为官太忙碌,所以他对“闲”有一种特别的爱。他的诗有不少就写到对“闲”的独特感受。他在年轻时写过一首《晚秋闲居》:“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白居易六十三岁时,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写下《喜闲》一首诗,明确表达自己对“闲”的态度:“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 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这年白居易七十一岁,他欣然写下《闲乐》:“坐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杯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 会昌五年(845),白居易七十四岁、虽年事已高,但爱“闲”依然,作《闲眠》:“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不管是人生得意的时候,还是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不管是在职期间,还是丁忧之际,“闲”和白居易如影随形,不离左右。从白居易诗歌题目看,有:闲游、闲坐、闲居、闲眠、闲泛、闲行、闲步、闲题、闲放、闲饮、闲吟、闲咏、闲望、闲卧、闲出,闲忙、闲闷、闲适、闲独、闲乐,闲夕、闲园、闲宴、闲事、闲意等等。白居易在自己编的《白氏长庆集》中,将诗歌分为七类,闲适诗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诗中之“闲”,是一种人生体验、也是生存智慧。他爱闲、乐闲、适闲,但他并不忘记在闲中对晚辈进行清廉家风的诗教。《闲坐看书贻诸少年》就体现出他的“闲教”。他在诗中写道:“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名利是缰锁,富贵如浮云。“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白居易《感兴二首》之一)如果一味贪图个人名利,甚至见利忘义,那名利就会成为捉弄他的缰锁,顺则生爱,逆则生憎。
  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告诫他的少年晚辈们:“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堕。”这个警告出自《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 “所以说,过份的贪求物质与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大;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白居易化用老子的话,训导诸侄不要贪名逐利,是为了使他们保身免祸。因为狂热地追求名利,难免会丧身败家。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白居易《感兴二首》之一)。白居易在诗中训导诸侄“少干名”“少求利”,并把“名”“利”比作“锢身锁”“焚身火”,教育他们廉洁做人,不要成为追名逐利之徒,这不仅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而言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